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之致沅弟(2)【1322】2025-2-8(2)
评点:李鸿章杀降
同治二年五月,江苏巡抚李鸿章兵分三路,取远势以图收复苏州的战略。中路由昆山进兵,以李鹤章、刘铭传当之;南路由泖mao(水面平静的小湖,多用于水名,如上海的泖桥,今已消失)淀湖(今淀山湖部分,相比较清代缩小十之七八)进兵,以李朝斌的太湖水师当之;并以戈登的常胜军等为各路游击援应。
苏州乃文化名城,清代时为江苏省垣。太平天国时期为福省的省会,忠王李秀成精心经营苏州,拟将它建为第二个天京。其城内之忠王府壮观宏丽,为仅次于天王府的第二大天府。守城的主将是墓王谭绍光。谭是金田人,十六岁便参加金田起义。同在苏州城的还有纳王郜永宽、康王汪安钧、宁王周文嘉、比王伍贵文及四大天将张大洲、汪花班、汪有为、范起发。他们都是两湖人。这八个人控制着苏州城内四分之三的兵力和六个城门中的四个。他们与谭绍光不是一条心。
程学启本是从太平军中投降过来的,其部下也多为降人,副将郑国魁便与郜永宽等人熟。通过郑的联络,郜等人愿意投降。郜永宽与程学启、戈登等人在阳澄湖上达成投降协议。十月二十四日,郜永宽等八人在墓王府里杀了谭绍光,第二天献城投降。两天后,李鸿章在苏州娄门外军营宴请郜永宽等八人。就在郜永宽等人接受红顶花翎的时候,帐内伏兵四起,立斩八人之头,同时命大兵进城,城内太平军数万人惨死在毫无戒备中。
作为以外人身份担保郜永宽等人不死的戈登,对李鸿章这种背信弃义的杀降行为极为不满。李鸿章却不在乎,声称“此中国军政,与外国无干”。后经李鸿章多方弥缝,一面重赏常胜军,一面请赫德出面调解,终于了结了这桩事。
李鸿章的杀降不仅有违国际惯例,也为日后收复江宁设置了巨大的障碍。后来,江宁城内几乎没有人出城投降。他们宁愿聚众自焚,也不愿意当叛徒又丢脑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