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又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明] 上善者謙虛不爭,無心為德,而德臻於上善,此其性如水之順乎自然,得天機活潑故也。
水者氣運而生,自無而有,天一生水數也。故水在天為雨露,居地為泉源,性體道而形質柔軟,臨高就下,隨方就圓,妙無成心;而人倫,禽獸,魚蟲,草木,無不受其滋潤,賴之以生。
水以善滋萬物,似若有情,而其道運為善,巧不居功,無容於心,又似無情,故曰而又不爭。唯其不爭,故無怨尤,而自為高潔,斯亦不欲見賢也。
庸衆之人無識,每狃於一偏之見,唯愛美、好高、樂逸、喜慕名利富貴,而厭醜、惡卑、苦勞、不處濕垢、穢汙、卑下、貧窮,因而產生違道之爭。
唯水獨能不以人之愛惡為愛惡,靜流而歸處於卑下,含容一切,穢污一體,好惡皆然,無所揀擇,處衆人之所惡,而靜之以徐清。
道無形,水有形,而水之跡,近於道。
[悟] 聖人法水,則之以柔處身,故能大似不有,犯而不校,居靜壽世也。
修士要性如水之圓通,不惡卑下,則無往而不善,進道無不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