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种种原因,直到今天,我才开始阅读吴松超老师的《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而按照原本的阅读打卡计划,群里的很多老师早已完成。
坚持教育写作,让教育变得更美好
说到写作,我不得不说我对它是有恐惧心理的,最起码是紧张。
我害怕写作。上学的时候,我就最怕写作文。不知道怎么写,不知道写什么。其实有段时间,老师一直让我们写日记。我曾经还保存着以前的日记本,上面几乎很少得过“甲”——那时候,老师的批改标准是“甲乙丙丁”,而我都写不了多长。
上了初中,老师看我们日记写得不像样子,于是让我们写“流水账”,反正日记也没有重点,直接叫“流水账”也许还能写长一点。但是,不管怎样,我觉得自己没有一点进步。
后来,害怕依旧。毕业以后,正如吴老师分析的那样,终于不用为了考试写作文了,我也不是语文老师,也不用写下水作文。所以,写作就只剩下计划和总结,而且几乎是公式化的。
教案是参考着参考书写的,原来也没有要求写教后反思,最近几年有要求,但是大多是应付了事。我从没想过我会跟写作有什么关系,当然,也会羡慕那些会写的老师们。
直到最近两年,在树丽老师的影响下,我开始在简书日更,加入了河南省杏坛网研社,加入了张爱敏工作室,有了群体的监督,我觉得更容易坚持下去。
但是,我还会常常迷茫,因为感觉自己进步不大,不知道怎样在专业方面加以提高。吴老师的《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正是我所需要的。
教育教学类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只有做得好,才能写得好。教育写作是对教学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记录和思考。很多时候,我们在教学中遇到了问题,一是缺乏总结,在记录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写,或者是词不达意;二是缺乏思考,对所见到的现象没有自己的感悟,更不用说怎么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了。
开始思考,是教师研究的开端。那研究什么呢?
研究课堂,研究教学,研究学生,研究学校的教学状态,研究自我的状态。多观察,勤反思,留心捕捉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善于总结,把问题变成课题,就又开始了课题研究。
很多老师在做课题的时候不知道该研究什么,不知道该怎么研究,我也是如此。尽管做过好几个课题,但是都感觉好像是套路,并没有很多自己的实践,所以到底也没体现出研究的价值。
所有需要动笔动嘴的“场景”都值得教师重新审视。无论是教案、教学反思、听课笔记、读后感、教学随笔,还是班会等,都有可能成为通往教育家的作品。
所以,不要为了应付作业那样来完成这些任务了,我们的确应该重新思考,到底怎样才能让自己不作“无用功”,怎样让自己的劳动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