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勇气》第三章 潜藏的整体:教与学的悖论中论述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悖论。
第4个悖论,讲的是小故事和大故事的关联
一、小故事和大故事 内涵
大故事是准则,是抽象的真理知识,是由小故事抽象出来的意义。
小故事是学生倍感亲切的体验,不加限制的话,学生就会与小故事难舍难分,而对大故事敬而远之。
也就是说,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具备以小见大的能力。
二、小故事和大故事的关联
1、在课堂上,教师既尊重我们生活中的小故事,也尊重涉及准则的大故事。
2、小故事是大故事的个性具体,大故事是小故事的概括抽象。
4、小故事可以来检验并纠正大故事的真理,大故事用来重新解读小故事。
5、学生都能讲述自己的小故事,但很少能领悟这些故事的意义。
三、小故事和大故事和谐实施条件
1、教师要善于发现大小故事交汇之处。
2、教师要站在大小故事交汇之处,把小故事即学生的生活作为知识的源泉,引导学生领悟自身小故事中的意义即大故事
3、这是个刻意训练的历程
四、小故事和大故事的教学案例
(一)大故事:生活入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会自己选材
明明生活丰富多彩,但对生活熟视无睹、听而不闻的小学生初被要求写日记,往往不知写什么。
今天写什么?是初写日记人的盲点。
那么,老师的大故事就是:让学生学会留心生活,将生活入文。
老师、家长可用谈话的语气,从下列视角但不限于下列视角,选任意话题,请学生说说今天上的什么课、跟谁玩啦、有什么有趣的发生吗、吃的什么饭、如何上学的、穿的什么衣服、今天的天气等等,然后就让学生写下来,这就是学生的小故事。(关注各种生活视角是选材大故事)
过一段时间,学生就不会再问了,他会发现,哦,写日记就是写自己的看、听、闻、触等具体身边的事物,还可以写自己的情绪、想法、感受、想象等抽象的事物。
选材是大故事,日记中的内容是小故事。
(二)大故事:引导学生迁移运用课文词语
等学生写日记成了习惯,每天写什么不再犯难时,教师再站在如何写妙的大故事和学生一般性陈述的小故事的交汇处,给予引导。
大故事:要将课文所学迁移运用
小故事例子:昨天晚上下了今年的第一场雪。(这是学生的初稿)
涉及迁移运用大故事的小故事:今年的第一场雪就降临在昨天的晚上。(这是学生的修改稿稿)
小故事是正序,用的是口语“下”,没有情绪。
大故事是倒装,突出了今年 第一场雪 。用了 降临 课文中的刚学的书面雅致词语,体现了迁移意识和能力。
(三)大故事:慢慢等待花开
学生能领悟小故事的意义能力,需要刻意训练,需要教师千百次倾听小故事,发现小故事与大故事的交汇处,引导学生领悟到大故事。
小故事和大故事有着各种距离,遇到鸿沟,教师更需要拥有慢慢等待花开的心态!
P143 必须不断的在学生不知如何理解的地方作出解释——直到他们从经人多次“倾听其说话”中学会解读自己的故事。
参考文献
P142-143《教学勇气》(20周年纪念版) 作者: 帕克·帕尔默 译者: 方彤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1 ISBN: 9787567593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