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节课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学生在观察生物现象时的直观感受与科学观察方法之间的差距,同时也发现了教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优化的地方。
1.观察蚕蛾钻出过程
学生们在观察蚕蛾钻出蚕茧的过程中,许多学生会观察到蚕蛾钻出时“它会吐口水”,这一细节引起了他们的强烈好奇,纷纷讨论蚕蛾吐口水的原因和作用。这种好奇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起点,少数同学观察到蚕茧变薄变湿润,这说明他们在观察时更加细致,能够关注到蚕茧在蚕蛾钻出过程中的变化。
2.观察蚕蛾的身体特征
在观察蚕蛾的身体特征时,多数学生一上来就分享自己观察到的触角、翅膀等局部特征,而忽略了对蚕蛾整体特征的观察。这说明学生们在观察时缺乏系统性,没有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观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明确地强调观察的顺序和方法,引导学生先从整体入手,观察蚕蛾的体型、颜色等基本特征,再逐步深入到局部细节,如触角、翅膀、足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认知结构,避免碎片化的观察。
此外,关于昆虫的特征,许多学生认为昆虫都有复眼,这反映出他们在知识积累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昆虫的特征是多方面的,包括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等。复眼只是昆虫头部的一个重要特征,并非所有昆虫的唯一特征。因此,在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全面地介绍昆虫的特征,通过对比、举例等方式,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认知,加深对昆虫特征的理解。
通过这次关于蚕蛾的观察,我深刻认识到学生在观察生物的直观性和局限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培养他们的系统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另外,关于今天的培训,在今天的培训中唐春秀老师在说课环节的分享让我印象深刻,尤其是她提到的“学情分析要有依据”这一观点。这对我来说十分新颖,没想到还能通过数据来进行支撑,让我对学情分析有了全新的认识。王彬如老师和王爽老师的无生试讲展示也让我受益匪浅。他们在说课过程中书写板书,不仅流畅自然,还与整个说课内容完美融合,整个过程极具观赏性和逻辑性,让我感受到了教学设计的巧妙与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