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之本周复习(13·15)
[if !supportLists]第十四章,[endif]“一言可以兴邦”章,紧接十四章孔子抓住冉有话中的“一字之差”而引出公私之别,同样,一句话还可能导致邦家的兴丧。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论语》中有两处定公问,《八佾篇》第19章,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定公这两问,都应该在孔子为鲁大司寇之时。这个时候“三桓”擅权,鲁国事不在公室。“君使臣以礼”就是对臣应当规于礼制约束,加以管制,方可使臣对君有敬畏;“臣事君以礼”,臣下应当对国君尽心尽力有贡献,也该自削其私利。孔子说话很讲技巧,言辞看上去很和缓,但鲁国君臣都受到了责备。
本章第一层的意思是说,为君兴邦不易,尤其行仁政德政更不易。可对照前面第11章“善人为邦”、第12章“如有王者”和后面第17章“子夏为莒父宰”,共同理解,孔子在告诫“为邦百年”“必世而后”“欲速不达”。第二层意思是说,为君之道应该敬事有为,纳谏拒馋,谨言勤政,敬畏民心,主要批评上位者爱听歌功颂德的赞誉,乐于天下无违,其意在于己修身才能治平。所以,本章孔子所期望的还是执正者也该自修其身,最终实行仁政。
本章,定公本想在孔子这里求得快速兴邦之法,走捷径之路,按照原文语境孔子做出了肯定的回答,说话不能说的这么绝对,定公对孔子指出的这些路感觉不是很好实行,但又有些担心,因为当时鲁国三桓把持朝政;接着定公又问了一句丧邦之危,其本意就是不会在我执政期间因为一句话有杀头,国家丧乱之危。本章孔子对定公烦政懒政,不好意思直说,于是引“言”而反问。孔子的回答也很巧妙,话中有话。
孔子回答鲁定公所问“一言定邦”“一言丧邦”,这本是不容易回答的问题,孔子却很巧妙地进行了回答;定公之问也有技巧,也是引人言作问。孔子用“为君难,为臣不易”来界定一言兴邦;用“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来界定一言丧邦。这两者都是针对君王来讲的。君王如能知道“为君难,为臣不易”的道理,在上为君,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体恤下属,体恤臣民,尽心于国事,就可以兴邦;君王如果满足于“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唯我独尊,自高自大,就有可能会丧邦。
《大学》有云:“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说的就是这个道儿。所以,这个地方实际上讲的是“择善固执”,选择了善就不要违背,要坚持,像颜回一样“不贰过”,境界就高了。所以要善者不违,遇到善就不要违背。
结合自身,无论作为上位者还是普通人,都要以自我修身作为根本。要具有同理心,学会理解、尊重和换位思考,同时要广开言路,凡事有正反两面,站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接受所有的批评,有则改之,退而省其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