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敏工作室‖听杨诗云老师讲《要相信孩子》

2024年2月29日,我们在张爱敏工作室聆听了杨诗云老师的《要相信孩子》。

杨老师开讲啦

杨老师的娓娓道来,让我们看见了相信的力量,在对学生一遍遍确认的过程中收获教育的喜悦。

杨老师给我们介绍了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作者简介并分享了一些教育故事。这每一个教育故事都是对人的看见、相信与蜕变。听的时候,我就在感慨,我们总说学生难教,却不曾想一百年前这些类似的事例也在被苏霍姆林斯基经历着,不同的是他的用情、用智、用爱和相信,那些智慧的结合在孩子身上散发出奇迹的光芒。

教育故事

杨老师说,这整本书都没有讲到相信,这本书却命名为《要相信孩子》,那为什么要相信孩子?

为什么要相信孩子?

此时,对于一个低能量的我,想的更多的是负面的东西。我想到一个网上的段子:母亲回到家看到孩子在玩手机,就会想:“果真让人不省心,玩了一晌手机了也不停。”看到孩子在看书,就会想:“玩了一晌手机了,终于知道做做样子了。”不管回家看到孩子是什么模样,家长始终是焦虑的状态,觉得孩子没有做好。

梁老师在分享的时候说,我们要换一个角度看待问题——为什么不相信孩子?这是对自己的无信心。所谓的难教的学生,是对自己无能为力的借口。我觉得很有道理,上一个学期,我见证了这个班的学生一步步变得散漫、到最后的几乎不可控。作为科任老师的我只能尝试把控好自己的课堂,但是学生的行为习惯似乎坏了根基,修修补补难以为继。那个时候,我看着有些孩子,甚觉无能为力。

这些情况的造成会有多方面的因素,那些不相信也占了大部分,老师不相信学生可以表现好,老师也不相信自己可以引导好。在不断的接受负面消息的强化中给了学生更多无形的压力。

郝月月老师、梁老师、杨老师都讲述了他们的教育事例,他们都在给学生按确认键,不断地看见学生,向他强化“Yes, you can.”每一个个体都是期望自己被看见,被肯定的,这种力量没有人能够拒绝。当我们确认的时候,也会发现学生的免疫现象,又或者他的变化在进进退退中斡旋。这些都是正常现象,我们需要有耐心、有智慧去处理。

今天的分享,我学到了很多,每个人的教育故事都是那么的动人。杨老师顶住压力留一个犯错的孩子在校,让他陪伴受伤的同学去医院,在承担责任中看见自己行为的后果;梁老师智慧地处理“学生带手机”这件事,她告诉学生自己太痛苦了,需要学生赔偿她精神损失费,请学生背诵课文或者教别人数学题来补偿她。这样智慧解决方式的教育效果真的让人拍案叫绝。

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揭穿儿童的不好的、错误的行为,不要急于把儿童的所有缺点公之于众,而应当让儿童发挥内在的精神力量来克服自己的缺点。

想要学好如何做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断地学习能够让自己有更多的看见,起码做到最学生的少伤害和不伤害。

相信孩子,也相信自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