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
很多学生之所以感觉学习负担太重,是因为他们在学校的精确学习之前缺乏大量的关于知识背景的铺垫式学习。导致学生上课需要的记忆力和认知负荷太重。学生的思维无法经由“诗”而抵达“思”的状态。这样的学习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学习效率是低下的,且遗忘率也是比较高的,毕竟学生的脑容量不是无限的。那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呢?
本章节中,首先我们要厘清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两个概念:
随意识记=有意识记
不随意识记=无意识记
也就是说,随意识记是指有明确目标,有意识的加以努力而完成的识记。而不随意识记是指没有明确的预定目标,也没有通过意志力努力,但可以在阅读与思考的过程中完成的识记。换个我们比较熟悉的概念就是:随意识记是属于精确学习阶段,是对关键知识的掌握,及对我们教师所教授的第一套大纲的掌握;不随意识记是浪漫学习,是关于背景材料的学习。及小学阶段的海量阅读或初中阶段的第二套大纲的学习。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无意识记不需要过度调集他的注意力,身体是放松的,但大脑是自然而然的接受新知的状态且是放松的。
所以,如果想要学生更轻松,有趣的学习,教师要注意将学生的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不枯燥,学习也不会因注意力高度集中而劳累,有意识记与无意识记互为支撑,行成学生自己的学习节奏。例如:学习语文这门学科,语文教材与儿童阅读要行成节奏,文化课与艺体课行成节奏,这样的按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把控感,学习效率就提高了,而且学生还拥有了生命的丰富性,更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发达的智慧的最重要的特征是观察力,与观察力紧密联系的,还有智力发展的其他特征,如求知欲___对周围世界现象的一种积极态度,想要认识和知道事物的一种意向。系统性,能目的明确的选择认识的对象,概念,判断等,可容性___把知识保持在记忆里并在智力财富中辨明方向的能力。条理性,独立性,灵活性,批判力。
智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的,但“知识”这个概念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知识的含义是:要理解那些不一定要保持在记忆里的东西,要善于运用那些人类所积累的并保存在书籍里的浩如烟海,广阔无垠的知识宝藏。有一些东西是应当永远保持在记忆里的,这些东西就是我们在第一套大纲中所学习的各种新的事实,现象,公式,定理……,这些必须永远牢记,这些是必须鲜明地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的精确学习,需要足够量的刻意练习。但是大量的知识正如知识含义中指出的,只需要浪漫把握或理解而不必加以记忆的。这些知识需要不随意识记,而且还可以通过对知识的运用,通过把它们用于实践去获取新的知识和从事创造性的劳动去夯实对知识的把握。
不随意识记的重要性是已经被科学证实了的,不随意识记是减轻脑力劳动的一条极其重要的途径。儿童不通过专门记诵而获得的知识越多,那么他在记诵那些非记诵就不能识记的东西时就越容易记住。我们不应该要求学生永远把整个课本都记在脑子里,而是要教给学生理解事实,现象,规律性之间的意义上的依存关系,学生拥有的埋藏性的知识越丰富,对定理的含义思考得越多,就越容易识记___以理解为基础的识记是最牢固的识记。
老师千万不要让学生走进“死记硬背”的死胡同。死记硬背会导致学生脑袋里塞满无意义的东西,造成很重的记忆力负担,也就意味着学生记不动了,学不动了,因此而行成记忆力衰退的恶性循环。那样反而会束缚儿童的智力。我们要永远记住,学习知识的目的是拿知识来运用的,这才是真正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