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藤野先生》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是《朝花夕拾》中唯一一篇独立回忆老师的文章。本单元要落实的语文要素是了解回忆性散文的特点,关注内容的真实,事件的典型以及细节描写,提高文学鉴赏的能力。人文主题是体会人物的品格与精神,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回忆性散文的特点,细读本文,我发现文中作者借助与藤野先生相识的经历,主要表现了作者爱国情感,抒发的是自己的情感变化,所以本课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了解藤野先生,分析其写作手法;第二课时主要体会作者情感变化,感受作者的爱国精神。课标规定: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提问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词,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诚、认真负责、治学严谨,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品质。
2.通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回忆性散文内容真实、事例典型的特点。
3.赏析课文句段,感受作者浓烈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回忆性散文的特点。
教学难点:
赏析课文句段,感受作者浓烈的爱国之情。
第一课时 认识藤野先生
一、创设情境
1934年,日本岩波书店计划在“岩波文库”收入鲁迅的作品,编成《鲁迅全集》,译者增田涉写信给鲁迅,问应当收入哪些作品,鲁迅回信说:“都可以,只要你们觉得好就收;不过,只是希望能将《藤野先生》收入。”
藤野先生是什么人呢,同学们知道他的哪些信息呢?
学生各抒己见。
藤野先生是作者的老师,教解剖学,对学生很关心。
今天我们走进《藤野先生》一课,跟着作者深刻了解藤野先生。
首先,解决字词拦路虎。同学们在预习中学习了哪些生字呢?
二、字词通关
1.读准字音
挟、绯红、畸形、诘责、教诲、瞥见、油光可鉴、抑扬顿挫、杳无消息、深恶痛绝
2.写准字形
绯红、掌故、落地、匿名、挟
三、藤野先生
1.初读课文,认识藤野
快速浏览课文,圈画相关句子,体会藤野先生的形象。10分钟后,说说你从文中的哪些句子看出了一个怎样的藤野先生?
从“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可以看出藤野先生是一位很有学识的学者。
从其实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可以看出他是比较瘦的。
就是叫做藤野严九郎的,我们一方面感受到藤野先生的幽默、亲切,同时也感受到了藤野先生的学养。
藤野先生穿衣服太模糊,有时竟忘记带领结,可以看出他是一位不拘小节的老师。
说他是生活简朴的老师。
从他帮我添改讲义,可以看出他认真负责、正直热忱、一丝不苟。
从他纠正解剖图可以看出,他严格要求、尊重科学。
关心解剖实习,可以看出他热情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可以看出她认真求实、治学严谨。
帮助我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可以看出他正直无私。
临别时寄送我照片、对我叮嘱,可以看出他对我的关心。
2.有人说,作者对藤野先生的交往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请你跳读课文,为这三个阶段分别拟个小标题。
明确:初见、相处、离别
3.深化认识
藤野先生对于鲁迅先生的照顾,主要表现在帮助他修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他的实习生活,对学生的关心和照顾,这就是老师的职责呀?可是为什么作者说“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请同学们再来浏览课文,找出依据。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此后每一星期要送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他教完所有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先生对于鲁迅先生的帮助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一直在持续。他的这种精神让鲁迅先生非常感动。
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这句话对于作者的纠正语气和蔼,态度委婉,让人觉得非常真诚,特别感动。
你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从这句话可以看到,他了解每一位学生,了解学生的国情,对学生是真诚的。
同学们,从藤野先生身上继续深刻的感受到藤野先生对一个弱国学生的关心与支持,那现在让我们把视角打开,看看其他人都在干什么
首先,清国留学生
日本的教员
日本的学生
清国留学生是本着救国的主张来到日本学习的,可是他们白天逛赏樱花,晚上学跳舞,根本就没有关心国家。而藤野先生则是关心医学,关心国家的发展,所以对作者来说是特别感人的。
当时的日本人对中国极其看不起,他们认为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成绩了。而藤野先生本着一位老师的职责,毫无民族偏见,公平公正的对待学生,让处于敌对状态的鲁迅有了一些温暖,这犹如雪中送炭。
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教学认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
作者将藤野先生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就觉得这位老师真的是伟大的。他虽然不拘小节,但是他对学生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而是积极的去帮助一个弱国的子民,在
自中午甲午战争之后,中日实际上处于敌对状态,加上当时军国主义势力的发展,藤野先生之关心鲁迅,在日本“爱国青年”看来,无异于是关心一个敌对国的子民。鲁迅的文章并没有明说,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到,藤野先生在军国主义倾向的爱国青年眼中,在那些看电影时欢呼“万岁”的爱国青年眼里,是一个异类般的存在,或被视为“日奸”也未可知。
整个社会处于敌对势力的情况下他
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没有国家之分,只是一个教师对学生最真诚的关怀。
此时的作者
1926年3月18日,北洋政府的士兵对奋起抗议进行示威游行的北京民众悍然开枪,造成数十人牺牲,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三·一八事件”。
“三·一八事件”后,当局对鲁迅发出了逮捕令,鲁迅只能去外国人的医院避难。在这样的情况下,鲁迅对自己的生平进行了回顾,完成了一系列自传体散文,《藤野先生》就是其中的一篇。
1902年3月,22岁的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别祖国,到日本留学。②1904年8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想用医学“救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医”,为反压迫、反侵略的斗争出力;还想以医学作为宣传新思想的工具,启发人们社会改革的信仰,达到改造国家的目的。③1926年,也是鲁迅与藤野先生分别20年后,正值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高潮的时期,也是鲁迅世界观发生伟大飞跃的前夜。这年秋天,为了暂避军阀官僚‘正人君子’们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来到厦门,回顾自己走过的革命路程,清理和解剖自己的思想,总结斗争经验,以迎接新的更大的战斗。结合背景资料,我们更加
既然藤野先生对作者的影响如此之深远,那为什么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
在请同学们来说一说鲁迅先生为什么一定要保留藤野先生这一篇文章?
作者通过外貌描写事件来揭示人物形象,表达自己情感体验,表现了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和怀念之情。
一个弱国子民,
为了寻求理想之光,
为了救助像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
前往他国学医,
有幸遇见你,一个黑瘦的先生,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求真严谨,
你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
你毫无民族偏见,正直无私,
同情尊重弱国学生,
热心希望不倦教诲
深深的深深激发了
他在夜间疲卷时为了国家的进步
你犹如雪中的炭问到了他的心灵
是伟大的
第二课时 民族魂
王荣生先生在《散文教学教什么》中提出了回忆性散文的四大文体特征:表达作者主观情感、自我个性鲜明、两重叙述视角、追求自我统一性。这节课我们主要体会文中表现的作者情感的特点。
作为本文来说,浓烈的爱国情感贯穿其中,这节课我们有三个学习活动:看篇,体会爱国情;看段,感受爱国情;看句,分析爱国情。
一、看篇,体会爱国情
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最能展现作者爱国情感的内容,并说说你的理由。
作者是怀着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东渡日本,没料到东京也像南京一样乌烟瘴气。失望,痛苦,愤怒的心情和强烈的报国热望,使他百感交集,远大的抱负和恶劣的环境形成尖锐的矛盾,因而他不得不离开东京,寻求一个有利于实现理想的环境。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和厌恶,就是爱国思想的表现。
在前往仙台途中记得的“日暮里”,有“日暮乡关何处是”,是日暮穷途之感,是日薄西山气淹息息的家国愁思;记得的“水户”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是朱舜水客死之地,这是爱国情感的又一表现。
初到仙台,受到优待非同寻常的理解,也是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表现。
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也主要是因为他能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
最后把怀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为有益于国家民族的实际行动,这也是爱国精神的表现。
由此看来,整篇文章始终贯穿着一种情怀,就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作者去仙台学医是为了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所以他学医是爱国,但是后来他毅然告别恩师,弃医从文也是爱国的表现。学医源于爱国,弃医从文也源于爱国。
二、看段,感受爱国情
细读24到31段,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感。
这一部分主要讲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
匿名信事件中,日本青年认为上学年解剖学实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说我得了教员泄露出来的题目。分明表现出了他对中国的蔑视,看不起。一件深深的刺激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是爱国精神的重要体现。
在看电影事件中,作者受到了强烈刺激,深切体会到弱国子民的屈辱遭遇,体会到国人的麻木,认识到要我们从精神上拯救国民,于是决定弃医从文。
阅读许昌许寿长谈鲁迅弃医从文
说说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
三、看句,分析爱国情
仔细比较课后第四题的原稿和改定稿,说说作者的改定稿好在哪里?
1. 加上“花下”,表意更准确,且使“清国留学生”的形象增添了一份轻薄、浮华的意味。加上“成群结队”,更表明不是偶然、个别的行为,而是他们的普遍行为,更加表现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讽刺。
2.在“地板”前加上“有一间的”,表达更准确。“咚咚”改为“咚咚咚”,更加形象地烘托出当时那种喧闹、浮华的气氛。“精通”比“来熟识”程度更深,凸显“清国留学生”的不务正业、腐朽堕落。
3.增加“而且增加勇气了”一句,坚定地表现出作者在严酷的国内政治环境中,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 争的勇气和继续战斗的决心。“于是点上一枝烟”,增添了形象感,表现出作者对“正人君子”们的蔑视。
这些句子运用反语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深刻体会到作者的爱国之情。现在请同学们在读文章,看还有哪些句子体会运用了反语,体会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写出了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这两句话本无因果关系,作者却在中间加上“所以”,并用“当然”加以强调,这是作者有意用反语来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了对这种谬论的愤恨和抨击,也表达了对近代中国的怜惜和无奈。
“也有解散辫子盘的平的,除相貌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运用反语写出了清国留学生既要赶时髦,又要和清王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思想本质,这志一词我
象征,鲁迅先生却把它比喻成“富士山”,说它“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夸奖”它“标致极了”,字里行间充满着讽刺味。选文二中,那些无端怀疑、诋毁鲁迅先生的日本年轻人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但鲁迅先生却称他们为“爱国青年”,同样讽刺味十足。
所谓讽刺手法,是指以嘲讽的笔触去揭露腐朽落后的现象,批判愚昧无知的行为,使人们在会心的笑声中明白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
1.技巧一:反话正说。明明是想批评对方、挖苦对方、揭露对方,但说出来的却是表扬的话、赞美的话、欣赏的话,从而在不动声色中取得讽刺的效果。比如上述两段选文,就运用。
巧二:夸张变形。像画漫画一样,对人身上的假、丑、恶进行夸张、变形,从而达到讽刺的目的。比如,一位同学在作文《作弊》中写道:
三:对比凸显。明明是对待同一个人、同一件事,但前后表现却截然不同,如果把人物在这种情况下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出来,往往能在鲜明的对比中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
现在请同学们来总结一下,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作者?
为了救治像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
你从水师到陆军,
甚至不远万里漂洋过海
你正直沉稳,不卑不亢,
在老师的鼓励下坚定执着,
水户日暮里激起你的忧国愁思
匿名信让你勇于斗争,
看电影使你更加清醒,
自此你弃医从文,
发出呐喊,抒发彷徨,
只为唤醒有良知的中国青年奋起反抗,
你不愧是斗士,是民族魂,
你是不屈的爱国将士
四、作业
观看《长安三万里》,谈谈你的人生抉择中,愿意做李白式的人物,还是高适式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