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很喜欢《望诊遵经》叙这一段,如下:
予先君石城,讳坤坚,字义彰。读书之暇,尝谓予曰:医之为道,至精至微。明辨而行之,则可以济众;冒昧而施之,适足以杀人。尔学医有年矣,抑亦知其要否。予起而对曰:昔轩辕氏定本草,作内经。卢扁雷桐,莫不遵其规矩;汉晋唐宋,鲜能出其范围。今读其遗文,会其旨趣。其法门有二:一曰诊,一曰治。
望闻问切者,诊法也;针灸药石者,治法也。将欲治之,必先诊之。非诊无以知其病,非诊无以知其治也。故欲知其诊之所当然,究其诊之所以然,则凡天地古今之理、南北高下之宜、岁时气候之殊、昼夜阴晴之变,以至赋禀强弱之不齐、老少居养之各异,莫不着见于四诊焉。岂但明乎血气经络皮肉筋骨,与夫病之五脏六腑。
症之七情六淫也哉:盖着乎外者,本乎内;见于彼者,由于此。因端可以竟委,溯流可以穷源。是故寒热补泻之法,因诊而定;标本先后之理,因诊而分。七方十剂八法九针,莫不因诊而决用舍焉。昔贤所谓明理者,明此理也;辨证者,辨此证也。理不明,则证莫能辨;证不辨,则治莫能分。故治病必须知诊,诊病必须遵经。
予先君曰:入门矣,未入于室也。经文深奥,诊法精微。既已识其大纲,尤当考其细目,慎之哉。穷理尽性之事也,格物致知之功也。身家之所寄托,生死之所相关也。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勉旃勉旃。余退而志之,恒以自警焉。今着遵经,有感于是。因书篇首,以告后人。
经常有人说好的中医难找,为什么难找呢,于序言中作者而言的知诊知治者,尚且仅仅入门而未入于室,那到底中医通往哪里呢?
其实医武易,通的都是道,也就是最终都是对世界的认知,对宇宙本质极其规律的认知。而这条路才是刚刚起步。
穷理尽性,格物致知,其实就回到我写的《阳明心学杂谈(一)》中所指,天地一也,走上一之路才是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