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一直以来是我们语文老师的战场,只要敢上,就是英雄。今天听了两节《学习景物》的作文课,忽然有几点思考,和大家一起探讨交流。
第一位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课堂设计也很有条理,加上与生俱来的亲和力,感觉很不错。她的设计特色之一在课堂伊始的看图说话,那一张“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图片在学生的口中还真的是妙趣横生,还别说,我这个听课老师看见那竹筏,心里也浅吟起来“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浆”,这种美好真是久违了。第二个特色是在交流学生课堂习作时,一但发现某一处或某一句有特点,就马上链接一篇名家作品中的相类似的一个段落,这些段落也都出自《春》《济南的冬天》《秋天的怀念》这些学生最了解的篇目,既是回顾,也是深入。这一设计,我能感受到学生内心微妙的变化,好像感觉自己也有了名家笔法。我觉得挺巧。
第二位老师,教学思清晰,善于给学生给方法,搭梯子。这一点我觉得很可贵。第一个环节,让学生说说校园的那一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
很感慨初上讲台的年轻教师们对语文教学的热爱,因为热爱,所以乐此不疲的钻研探究。才让我们有幸见到这样好的课例。于此同时,也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或许能让这样的课堂获得更大的受益,让学生的素养真正的得以落实。
第一位老师可以尝试让学生来朗读课堂习作,这不仅是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地位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可发现问题,可锤炼语言,可锻炼表达,亦可增强信心,当然,朗读的本身也是深入理解,用心领悟的过程。学习的力量于此产生。学生参与朗读,于课堂而言也是一种激活,不同的声音传递不同的理解,也就是践行教材倡导的理念——“我以我手写我心,我以我声抒我情。”
另外,课堂伊始已经从学生的发言中的得到了学习景物描写的具体方法就是1.抓特征;2.多感官;3.用修辞;4.善联想;5.融感情。在点评学生习作的环节,除了老师评,也可以学生依据以上方法来评。既是对提炼得方法应运与实践的再次认识,也是更加熟悉熟练的绝佳机会。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课堂的闭环传递,加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灵活而又多样,实现一加一大于二。
第二位老师也可以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明确和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使课堂教学过程由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接受,向教师积极启发诱导,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特点,这样才符合素质教育与课改的要求。
实践证明,我们都知道学生是主体,可我们是否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让学生乐于学语文,还真是个每日得三问的话题。作文教学中,也许更加需要这“每日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