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孩子》阅读复盘1:准则1—10
准则1善意养育内容:
所有准则展开的底层逻辑是,父母和孩子的本心都是好的。不要只看孩子的行为,要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毕竟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行为,而是培养人。
本心善良,转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一是内心阳光,二是思维模式。
准则2真相不唯一
心理健康就是能够身处多种现实之间,不忽视其中任何一种,就是既能走进这么多人的内心,又能拥有独立的自我。
你好我好大家好,所有人本性善良。就是本书的核心,一切以此为基石。
准则3明确父母和孩子的职责
父母的职责是通过行为规则、接纳和共情来构建安全的成长环境。
孩子的职责是通过感知和表达情感来探索和学习。
父母和孩子的职责不同,更加给父母设立边界,不要以管教理由去跨越边界,给孩子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准则4婴幼时期至关重要
孩子在与父母的相处中越是感到安全和稳定,越是能够体会其中的丰富感受,他们成年后就越是能够拥有安全和稳定的关系。
依恋理论,是指孩子为了生存和满足需求,而必须学会依恋父母。而孩子是在与父母依恋过程中的互动来建立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对自己人际关系模式。
准则5永远都不晚
孩子的问题不是你造成的。但是,你是你的家庭这个系统里的成年人,所以你有责任改变环境,以此来让孩子更好地学习和成长。孩子们的脑回路是在我们与他们的互动中形成的。
孩子此时的认知很多都是从与父母的互动造成的,而大脑的可塑性很强,任何时候开始改变都不晚。
准则6心理韧性>快乐
追求快乐需要建立在调节压力的基础上。我们必须首先感到安全,然后才能拥有快乐。
在提升心理韧性方面,儿童最需要父母做的事情有:共情,倾听,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通过稳定的陪伴给予孩子安全感,找出孩子的优势,允许孩子犯错,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以及提升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快乐只是一时的状态,在顺境时快乐是正常的,在逆境时依然可以保持平和的心态,更难得。人生最确定的就是无常,困难也从不会给你打招呼,面对挫折的坚忍心态,才可以让我们做一只打不死的小强。自我调节压力的能力是每个人必须的,父母允许孩子在自己成长中犯错并磨炼心性。
准则7 行为是一扇窗
任何行为都是一扇“窗”,里面藏了一个人的感受、想法、冲动、感觉和未能满足的需求。行为从来都不是迫切需要我们去解决的问题本身,它只是问题的线索。
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在行为里纠缠,要看到行为本后的本质,对孩子如此,对他人如此,对自己亦是如此。
准则8 减少羞耻感,让关系更亲密
羞耻感是一种“我的一部分自我是无法与他人建立连接的,没有人愿意去了解和接纳那部分自我”的情绪体验。只要羞耻感依然存在,反思、领悟和成长就无从谈起。亲密是羞耻的对立面,也是羞耻的解毒剂。羞耻感让人想到的是孤独、危险和“坏”,而亲密让人想到的则是陪伴、安全和美好。羞耻感都不会促成积极的行为改变,只有亲密感才能给人自由。
羞耻感只会蒙蔽双眼,阻碍成长和改变。亲密是羞耻感的解药。和自我亲密,和他人亲密。哪怕痛苦的面对事实,诚实的做自己。既可以带来成长和改变,也给他人做了榜样。无条件的接纳不同的他人,不同的自己。
准则9 说真话
说真话有四种方式:肯定孩子的感受,正视孩子提出的问题,告诉孩子什么是你不知道的,以及把关注点放在表达的方式而非内容上。
最能让孩子的身体记住的是你对孩子的陪伴和你对他感受的关心。你要说出自己的感受,同时让孩子知道,虽然你的情绪也很强烈,但你仍然会始终如一地陪伴他、保护他。因为,所有人都会有情绪。让孩子知道我们也会感到难过,知道我们尽管痛苦挣扎也仍然能走出来,这是我们能让孩子学到的最珍贵的东西。
简单、勇敢、真诚的底层逻辑就在这里。不知道时比知道实事更让人恐惧。我知道自己不知道,依然有勇气面对,就是一种身体力行的影响力。
准则10 不要忘记自我关照
自我关照需要你能熟练地与自己修复关系。如果你犯了错,或是做了让自己后悔的事,你就必须宽容自己。与别人修复关系的前提是首先与自己修复关系。
养育孩子并不需要失去自我。养育孩子的意思其实是在自己发展和成长的同时帮助孩子发展和成长。
我们接纳自己愤怒,但同时也要提醒自己语气平和;我们接纳自己懊恼,但同时也要敦促自己温柔以目。
我们是无法让他人避免不便或痛苦的。我们没有责任确保他人快乐,他人也没有责任来附和我们的主张。我们需要的是他人的合作,而非准许。
一直以来,总是想不给他人增加麻烦,如果我的行为给他人造成了困扰,我就会自我调整,或时刻再小心些。从来没有想到过,我可以理直气壮的做自己,我不需要为他人的情绪负责,我需要的是合作,而非准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