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的目标是,力求做到我们学校里不要有一个毫无个性的,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学生。一个全优学生,如果他对什么也不激动、也不爱好,可以同样毫不动情地学习数学公式和抒情诗、栽树和在机床上干活的话,——这样的学生就要引起我们的不安。”(《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4卷,第503页)
感悟:我们强调“五育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当然首先是一个合格公民。我们在强调孩子们有纪律意识、规矩意识、法治意识,要求整齐划一的早操和活动,这是培养孩子们的团队意识、个人服从集体意识,这都是“共性教育”,作为将来生活在社会大家庭的公民,要培养公德,公序良俗,这一点儿没有错,但是任何事情如果超过了限度就会“适得其反”“过犹不及”最终走向反面。
我们当下一些以一位追求高升学率为荣耀的所谓“名校”,他们让学生从起床、早操、吃饭、上课、课间操、晚睡……全部“流程”实行“军事化”管理,强调整齐划一、步调一致,绝不容许有“特别”“例外”。为什么?因为他们要培养“听话”“顺从”“节约高效”的“小绵羊式”刷题机器,而不是“全人”与叶圣陶先生期望的“真人”!也许这样他们可以以不错的成绩升学,但是他们对于自己的学校时光的回忆是“灰色的”。他们可以说已经有由“学生”演变成了“考生”,他们除了为学习考试外,可以说其他一窍不通,这样的人将来前途实在是令人担忧的!这也正是今天先生所言育人目的,他希望“力求做到我们学校里不要有一个毫无个性的,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学生。”
如果一个学生在学校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那他会是怎样的状态?先生通过教育观察给我们展示了这样学生的画像,请看——“一个全优学生,如果他对什么也不激动、也不爱好,可以同样毫不动情地学习数学公式和抒情诗、栽树和在机床上干活的话……”
这样的人是不是有点像二十世纪初期美国电影艺术家卓别林在《摩登时代》里塑造的“机器人”般的可笑可悲“傻子”吗?先生比我们看得深远,他说“这样的学生就要引起我们的不安。”这就是上面讲到的木讷、呆滞、毫无生气、不懂生存、不会生活、不爱生命的“木偶”,胜似童话故事里的“匹诺曹”!他们的命运是否令人担忧?也许许多学习优秀,但是到了接受高等教育后,因为受不了小小的挫折就走向“极端行为”,发生了不该发生的悲剧,它给个人与家庭带来不可弥补的巨大且无法弥补的损失,也许我们该关注孩子们的个性培养,让每个孩子都有出彩的机会,让每个孩子去寻找做优秀的自己!这岂不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