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下-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通过关键词句筛选重要信息并概括要点

1-3:物候和物候学的概念

4-5: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

6-l0: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经纬度;海拔高度;古今差异。

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注:说明文概括要点时,要重视首尾句,疑问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下定义及解说性语句的作用,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呼应,关联作用的词语。重视冒号、分号等具有区分作用的标点符号。

如:a.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是”,“称……为”这些词语是下定义的标志语。)

b.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指代性词语“这里”勾连并总结上文,“下面是一个例子”,引出下文。)

c.物候现象研究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许多方面的意义。(“首先……此外”揭示句子间的逻辑关系。)

2.整理思路和结构,学习有条理的说明事理

文章先从自然现象入手,提出物候和物候学的概念,接着说明其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在进一步说明决定物候的因素,最后指出物后学的研究重要价值。四部分顺序符合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规律,按照逻辑顺序层次分明的向读者介绍了物候的相关知识。

3.理解并把握举例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

在具体说明关于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时,为了把问题讲清楚、浅显、通俗、作者将理论和实例结合起来,这些例子也有力地支撑了作者的观点。

4.通过比较品析,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a.在说明纬度对物候产生的影响时,作者举了经度相近,同是内陆的南京和北京为例,排除了其他因素的干扰。在说明经度对物候产生的影响时,作者举了纬度相近的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为例,并指出这是由于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差别所造成的。在说明高下的差异时,作者提出了“逆温层”这一特殊情况。可见其严谨的科学态度。

b.以第一段为例,如果与文章整体风格保持一致,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会怎么写?

改文:“立春过后花开了,鸟来了,于是转入夏季植物开始,结果到了果子成熟,叶子落了,昆虫也消失了,寒冷的冬天就要来了。在地球的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此,周而复始。”

原文开篇运用描写以时间为序,生动描写了四季交替的景物变化,直观的说明了物候,具有浓郁的文学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避免了说明文容易产生的枯燥乏味之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