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范畴 ,“如此被构造”
作者在继续讨论中,又回到对“现象学是否是主观现象”的辩解之中。他反对认为人脑和意识产生出的现象都被算作“内心的”现象,也否认现象学是类似于笛卡尔式的内在概念的产物。用更通俗的话来讲,就是他强调“现象学”是“物”的现象而非“心”的臆想。
1在我们思考了最表面的知觉感官,与稍微引申的回忆和想象之后,我们可能发现,“范畴对象”似乎包含了更多的“主观能动性”。比如我们观察一辆汽车喷漆,观察到的内容其实并不受自我控制,如回忆见过的汽车,其实也并不是怎么想象都被叫作“回忆”。这两个过程中人们的内心都旨在“还原”外物,因此内心参与成分不高。
不过,范畴领域不同,范畴和判断,是人们理智构造的产物。试想“爱因斯坦与柏拉图从未见过面”这种事情,与现实中任何事情都不对应。然而,作者强调,我们读者也应该发觉,虽然“范畴意向性”是人类理智的产物,是没有人类和语言就不会产生的“一个个的判断句”。但是它们从内容上来说依然是符合客观世界的。因为人们理智言谈中涉及到的事物时态,都是世界中原本的事物事态。理智可以将人们没注意到的事态构造进语言和判断之中,但这并不是“创造”。“必须强调这个事实,即范畴对象是事物显现的方式;它们不是主观的,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心灵之中的事物”。”
有时我们会面对欺骗的语句,有时会面对错误的判断,这些范畴对象自然都有臆造的成分在里面。但至少,它们都是旨在对真实事物的描述,并且接受真实时态的检验。
2 我们就是如此被构造的。除了可以欺骗和误判之外,有时我们甚至可以谈论缺席事物的状态,它们能不能说是主观臆造的产物呢?
而且,在我看来,“否定句”其实可以充分地表现理智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区别于张力的。现实世界并不具有“否定”的事件存在,比如一个人嘴里少了一颗牙,那也是别的牙都在营造出的一种显象罢了,而即便是牙掉下来了,也是一个切实发生的事情。发生的事态构成了这个世界,没发生的事态不参与其中。而在理智的世界中,没发生的事态也可以成为范畴。
在否认范畴和理智概念并非主观产物的时候,即便我们可以通过细致的观察,观察概念产生的初始,区分那个理智产生的“咔嗒”瞬间。但我认为这些“发生学”的方法已经有些陈旧。作者说“。我们就是如此被构造的,以至于能够意向在其在场状态的事物,也能够意向在其缺席状态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