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设计与问题链构建
核心问题驱动
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这一主线,设计递进式问题链:
基础层:梳理人物关系(解放军、梨花姑娘、哈尼小姑娘等)与事件脉络
进阶层:分析“三次悬念、两次误会”的叙事技巧,讨论倒叙手法对主题表达的作用
拓展层:结合时代背景(雷锋精神传播),探讨“驿路梨花”的象征意义(助人精神/民族互助)案例:通过“谁是小茅屋主人”追问,引导学生发现文中人物共同体现的“雷锋精神传承”问题设计原则
精准性:答案需明确指向文本细节(如“梨花”在不同段落的语境含义)
层次性:从情节复述(表层)到手法分析(中层),最终抵达主题探究(深层)
趣味性:设置开放性问题(如“若瑶族老人是虚构人物,故事可信度如何?”)激发思辨
二、文本解读与教学重点
虚构与现实的交织
分析小说虚构人物(如梨花姑娘)与真实历史背景(解放军屯垦戍边)的关系,揭示“雷锋精神”的集体象征
对比《爱莲说》的托物言志,明确本文“借物喻人+虚构叙事”的双重艺术特色,结构与手法分析
悬念设计:以“谁是小茅屋主人”串联三次误会(瑶族老人身份、梨花身份、建造者身份),增强叙事张力
环境描写:梨花林的“洁白芬芳”既渲染意境,又隐喻人物精神,需结合具体语句(如“白色梨花开满枝头”)解读
三、反思改进方向
避免过度强调“助人为乐”的说教,需立足文本分析(如解放军“建造”与哈尼族“照料”的细节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