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和一位朋友聊到关于幸福的话题,朋友说,生活的每一天都是压力,想要幸福,估计得要等到退休之后,孩子自立了,才有可能生活得轻松自在,才能感受人生的幸福时刻。
有人觉得幸福是甜蜜的过往,无法重来,于是我们怀念过去,怀念逝去的青春。
有人觉得幸福是不可预知的往后,于是憧憬未来。而有些人,觉得幸福遥不可及……
如果我们这样定义和感受幸福,那我们终将会错过很多美好的幸福瞬间。
真正的幸福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在《幸福的方法》里,作者泰勒·本—沙哈尔让我们更好了解幸福的方法,幸福是一种能力,它与状态无关,是我们对幸福的感知力。
幸福是当下的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获得这种现在幸福,未来也幸福的幸福型价值观。
《幸福的方法》里,沙哈尔教授给我们分析了幸福的四象限,也代表了四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模式。
第一种是及时行乐型,其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为“现在幸福,未来不幸”。我们常常听到,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而说的就是这种及时行乐的人,课堂上每次和学生聊到人生理想的话题,学生都不愿意去想未知的往后,在他们看来,当下是幸福的,要及时行乐,未来无常且未知,无法把控,生存压力和困难并存,这也导致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学生时代沉迷当下的游戏和玩乐,生活得过且过。
第二种是无助型,其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为“我现在不幸,我未来可能也没法幸福”。一般抑郁症患者的生活基本都是无助型,对当下和未来都是觉得没什么意思,生无可恋。生活中,还有一类人,属于这种人生价值观,即习得性无助之人 。
第三种是忍辱负重型,其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为“现在不幸福,但未来会幸福”。有一些人总在等待,孩子刚出生,我们期待着等孩子再长大一些,上了幼儿园就好了,等上了幼儿园,我们期待上小学,中学,高中是孩子的关键阶段,想着陪孩子真正熬过这段时间,就可以真正轻松了。可是,还是依然会操心孩子的大学,工作,结婚,生子。于是发现,生活又陷入新一轮的操心和循环,除了操心还操心,似乎都没有空闲时间,好好看看身边的事。
然而,五年、十年甚至很多年后,依然等不到想要的幸福。
我们总是把幸福寄托在遥不可及的未来,而这样的未来,似乎从未到达。
第四种是幸福型,其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为“我现在幸福,未来也幸福”。这就是 真正体会到幸福是当下的此时此刻。而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这样的幸福感知力,只要我们能够真正用心去感受当下的每一刻,珍惜生活的点滴,在努力为未来打拼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此刻付出的快乐。
幸福不是某个终点,而是当下的此时此刻,是生活的每一个瞬间。
即便是我们光着脚丫走在凹凸不平的道路上,我们也可以去感受脚底与地方触碰时的感官刺激,而不是去放大某个部位的刺痛感。
我们的日常生活无不如此,和孩子的相处,我们总是习惯看到不足的一面,却忽略那些更多幸福的时段。
和伴侣相处,我们总是纠结于他身上各自不足,却忘记曾经彼此顾念的美好。
原本很多美好,我们却只对那些伤痛刻苦铭心。就像我们面前摆着一张有黑点的白纸,我们眼里看到只有的那一个黑点,甚至不断去放大,小小的黑点变成很大的黑洞,却忽略周边这一大片的美好。
幸福,就是当下的此时此刻,让我们都能感受每一刻的幸福,拥有获得幸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