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数字时代的教师,要真正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才能真正使信息技术服务于课堂,产生良好的教学反应。
在应用和融入信息技术过程中要牢记“要以教学为核心,而不是展现信息技术能力”。而教学,必然是包括教与学!如何让教和学融合在一起,产生积极的优质的反应,让学习真正的发生,便是课堂的真正意义所在。信息技术的使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实现以生为本。以生为本是促使学习发生的一种方式,是教学方式的优化与变革,也是前进的目标。当学生在课堂上给出错误答案的时候,有时候也可以把它转化成教材,让学生们通过思考与讨论去获得答案。教师的机智在于正视并利用课堂上的各种学生生成,并将其转化成教学资源。在第一模块中我们学到,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本课堂的三个路径:调动思考力的高效课堂;建立团队合作学习课堂;任务驱动的学生中心课堂。生本课堂中,学生应该是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积极思考,并能在活动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将这种能力迁移到生活中并进行运用。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要有更多思考,充分利用三种路径。教师要根据课堂情况进行抢权及挑人功能的运用。抢权往往是成绩好的或者是积极参与课堂的学生会主动参与,如果一直利用抢权,就会忽视到一部分没有积极参与课堂的学生。因此,如何在课堂中艺术地使用抢权与挑人,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就需要在课前备课过程中预设好课堂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同时,我们还学习到,所谓的同侪教学法是基于数据判断的基础上来开展同互教互学的方法。当答对率介于30%~70%之间时,适合用同侪教学法。这种方法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课堂,让学生们通过思考,互教互学。教师需明确的是何时利用这种教学法,充分利用麻吉星反馈器产生的数据,灵活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认识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获取知识的,那么我们老师就要“设法创造学生学习的新状态”,“同化—失衡—调适”的学习经历是我们深度学习的开始。
在第一模块中,我们不仅懂得了信息技术融合是什么,还学会了如何评价一节课的信息技术融合是否真正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辅助,是否促进以生为本课堂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