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以敏感的心灵去觉察学生最细微的内心活动的人,才配称为善良的人,才有权利当学生的导师。善良的最主要的、决定性的细微含义之一,就是教育者要有坚强的意志,对精神空虚、虚情假意的任何表现采取决不妥协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4卷,第710页)
感悟:我们首先从哲学层面看一看“善良”的本质含义。哲学家如是说。“善良不仅是一种美好的品德,更是一种基于爱的表达而自然而然发出的温暖。它是先天基础和后天培养的结果,能够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考虑别人的感受,帮助他人而不伤害他人。善良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迫切需要当代人们倡导发扬的道德素养。”从哲学层面讲善良是否与我们日常想的有很大差别?那是因为我们小看了善良的意义与层次,我从中也加深了对“善良”的哲学认知。
我们再看苏霍姆林斯基先生心中的真教育者应具备的“善良”是什么样子?——“只有能以敏感的心灵去觉察学生最细微的内心活动的人,才配称为善良的人。”这一观点与哲学家的论述同出一辙——“能够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考虑别人的感受,帮助他人而不伤害他人。”也就是说,善良人的前提是能且善于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而且具有愿意温暖他人的爱心与“利他主义”,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倡的重要道德素养之一,老师作为立德树人的主力军,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于“善良”等级的要求需要更高!程度也会更加纯粹!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老师只有具备了善良的最高境界,且愿意始终用敏感细致的眼光去洞悉孩子们内心世界的秘密,发现困惑的泥潭,并引导他们走向更美好的人生目标,只有这样的人“才配称为善良的人,才有权利当学生的导师。”
由此观之,先生认为“善”是为人师之先决条件!为什么?接着看先生的论述,“善良的最主要的、决定性的细微含义之一,就是教育者要有坚强的意志,对精神空虚、虚情假意的任何表现采取决不妥协的态度。”按照先生教导,教育者如何培养与保持善良的心,必须要始终有与社会上以及赵育生态中 的“假、丑、恶”作斗争的勇气、骨气、底气!而真正教育者斗争的武器是“真、善、美”!因为有了“善”才会有“真、美、爱”。
所以,教育专家孙云晓说,教育的本质是真爱!但是善良又是真爱的前提,只有真正做到“爱生如子”才可能用大爱去对待每一位孩子!也就是我今天对苏霍姆林斯基论教育者应具备“善良”的理解!也许有人觉得我是教育理想主义,但是当您回望每一位伟大教育家的成长经历,才会明白,搞真教育还真的需要一些理想主义,否则,我们的教育会现被现实主义、实惠主义、功利主义“压成”“内卷的怪味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