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甜甜中原焦点网络初25+中25+讲13坚持分享第441天,累计共92次(28咨)
一、感觉概述
(一)感觉的定义
感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物体的个别属性。
例如:眼睛看到了光线、耳朵听到了声音、鼻子闻到了气味、舌头尝到了滋味。皮肤摸到了物体的温度和光滑程度。
(二)感觉的种类
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机体觉、运动觉,平衡觉。
根据刺激物的性质及所作用的感官的性质,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内部感觉:痛觉、机体觉(内脏感觉)、运动觉,平衡觉
痛觉既属于外部感觉,又属于内部感觉。很多人不喜欢痛,痛苦疼痛让人觉得不舒服,但是“痛”有没有好处?痛是对身体的提醒,是对自己的保护,如果孩子让家长感觉到痛苦,那么是成长的契机到了,要学会看到痛苦的两面性。痛觉是信使,只要不是特别痛就行。
两次咨询中间,来访者再痛苦也不能随时和咨询师联系,咨询师要忍得住,不要成为来访者的依赖。因为痛则思变,痛苦会让他有更多觉察和反思,也是在帮助他成长,这样才能够找到应对方式,照顾自己。
心理生理社会三位一体,系统观看人事物,三方面互相影响。
二、感受性和感受阈限
(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定义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或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敏感程度。
感受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感受性的高低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
适宜刺激:一种刺激能引起某一感觉器官最敏锐的感觉。
(二)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种类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刚刚引起感觉的微弱刺激的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也称最小可觉差(just-noticeable difference, j.n.d.)。
德国生理学家韦伯1840年测量了重量的差别阔限,发现差别國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用公式表示就是1/1=K。其中,Al是差别阔限,1是原来的刺激强度,K是一个常数(韦伯常数/韦伯分数)这个定律被称为韦伯定律。
三、感觉现象
(一)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有些表现为感受性的降低,有些则表现为感受性的提高。
例如:刚进到开满鲜花的房间,闻见芬芳的香味,时间长了就闻不到香味了。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说的就是这种嗅觉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手放在温水里,开始觉得热,慢慢就不觉得热了,这是温度觉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所有这些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都是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发生的。
对暗适应(暗适应):是从亮处到暗处,开始什么都看不见,随着时间的延长,原来看不见的慢慢看见了,这是感受性提高的过程。
对光适应(明适应):是从暗处到亮处,在暗处时感受性大大提高了,所以刚一到亮处时会觉得光特别强,照得眼睛都睁不开,但是很快就觉得光线不那么刺眼了。所以对光适应是在强光作用下,感受性降低的过程。
怎样才能保护对暗适应呢?研究发现,在光的作用下,视网膜上的视紫红质分解,这是对光适应的过程;在暗环境中,视紫红质又重新合成,这是对暗适应的过程。不过,视紫红质分解得快,合成得慢,所以对光适应快,对暗适应慢。要保护对暗适应,就要设法不让视紫红质分解,办法就是戴上红色的眼镜,因为在波长620纳米以上的红光作用下,视紫红质不会分解,所以红光能保护对暗适应。
(二)感觉后像: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叫感觉后像。
例如:电灯灭了,眼睛里还保留着亮灯泡的形象;声音停止后,耳朵里还有这个声音的余音 比+在萦绕。各种感觉器官都能产生感觉后像。
正后像:感觉后像有时和刺激物的性质相同,这种后像叫正后像,如看到的灯光是亮的,灯灭以后留下的视觉形象还是亮的灯;
负后像:如果灯灭了,眼睛里却留下一个暗的灯泡的形象,背景却是亮的,这时,后像的性质与刺激物的性质相反,这种后像叫负后像。彩色的负后像是 一刺激色的补色,如红色的负后像是绿色,黄色的负后像是蓝色。
(三)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例如;同时看两张明度相同,分别放到黑色背景和白色背景上的灰色纸,你会发现,黑背景上的灰显得亮,白背景上的灰显得暗了,这是对比的结果。
同时对比:两种感觉同时发生所形成的对比,例如:同时看黑白背景上的灰所产生的明度对比
相继对比: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所形成的对比。例如:先苦后甜的对比
各种感觉出现的对比分别叫作视觉对比(包括明度对比和色调对比)、嗅觉对比、味觉对比和温度对比等。
(四)联觉:一种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
例如:看到红色会觉得温暖,看到蓝色会觉得清凉;听到节奏鲜明的音乐会觉得灯光也和首乐节奏一样在闪动。红、橙、黄色使人觉得温暖—“暖色”;蓝、青、紫色使人觉得冷——“冷色” ;冰箱只能是冷色,因为红色叫人觉得制冷效果不好,娱乐场所多用暖色烘托热烈气氛。
四、各种感觉
(一)视觉
1.适宜刺激:波长380~780纳米的电磁波(光波)
2.视觉器官
锥体细胞——明视觉(昼视)器官,中间粗两端细,呈锥形,主要分布在视网膜中央窝及附近,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杆体细胞——暗视觉(夜视)器官,细长,呈棒状,主要分布在视网膜边缘及附近。在昏暗的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和轮廓。
3.颜色视觉
(1)颜色的特性:
彩色具有三个基本特性:色调、明度和饱和度。
色调:主要决定于光波的波长。从长波的红到短波的蓝紫色,中间有黄(570mm)、绿(500mm)、蓝(470mm)等色彩。
明度:颜色的明暗程度。明度决定于照明的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饱和度:某种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
灰是非彩色,没有色调,其饱和度为零。灰只有明度一种特性,其明度有黑到白,中间有各种不同的明度等级。
2.颜色混合:两种或多种颜色混合在一起会产生一种新的颜色。
色光混合:不同的彩色灯光重叠在一起,如彩色电视的色彩是色光混合;
颜料混合:彩色印刷、用水彩画画和颜料染布是颜料混合;
如果两种颜色混合失去色调,变成了灰,这两种颜色叫互补的颜色。红和绿混合得到灰,红和绿就是互补的颜色;黄和蓝混合也得到灰,它们也是互补的颜色。
3.色觉异常:有些人分辨颜色有困难,甚至有些人不能分辨颜色,是对分辨颜色有困难,但是对明度非常敏感,色觉有缺陷的人靠明度来“辨认”颜色。按照色觉异常的程度,可分为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三种。
(1)色弱:色弱者能分辨颜色,但其感受性差,当波长差别较大时,他才能分辨出不同的颜色。
(2)色盲:全色盲和局部色盲
①全色盲:全色盲的人什么颜色都看不见,他们只能看到明度不同的灰,只能看到灰色和白色。
②局部色盲:有某些颜色经验,但经验到的颜色范围比正常人要小得多。
例如红-绿色盲看不见红光和绿光,但能看黄蓝。黄蓝色盲看不见黄和蓝,却能看红和绿。
(3)只有用检查色觉异常的工具,如石原氏色盲检查图表,才可以检查出色觉的缺陷及其种类。检查色觉异常的工具所依据的原理是,在一张图上,图的颜色和其背景颜色的色调是不同的,但它们的明度是完全一样的。对于明度相同而色调不同的颜色,有色觉缺陷的人就分辨不出颜色来了。
(4)色觉异常大多来源于遗传,男性比例远大于女性。遗传的途径是,男孩是外祖父通过妈妈传给自己的。外祖父是色盲,妈妈仅仅是遗传基因的携带者,她自己能分辨颜色,是隐性色盲而不是色盲,她只把色盲的遗传基因传给儿子而不传给女儿。如果外祖父是色盲,爸爸也是色育,这时女孩才会是色盲。所以,色盲中女性色盲的人数仅仅是男性色盲人数的1/10。
(二)听觉
1.听觉刺激
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由物体振动所产生;16-20000赫兹的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其中1000 至4000赫兹是人耳最敏感的区域。
2.听觉的感受性与年龄
20岁前随年龄增高感受性逐渐增高;
60岁后随年龄增高感受性下降:首先是高频的丧失;逐渐增加到低频的丧失;最后到中频(1000—4000赫兹)的丧失。
3.听觉器官
听觉器官由耳郭、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和内耳组成。耳郭具有收集户波的作用,外耳道起着共鸣箱的作用,鼓膜和听小骨把外边来的空气振动通过卵圆窗传到内耳,内耳中的科蒂氏器官是听觉神经细胞集中的地方,即听觉的感受器。空气的振动传到科蒂氏器官,刺激它的纤毛,引起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听神经传至大脑皮层题叶的题上回和题中回,即听觉的中枢部位,引起听觉。
4.听觉的特性
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特性。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声音越响;音色由声波的波形决定。我们平常听到的声音,大都是多种声波混合出来的,参与混合的声波的性质决定了最终的波形。我们不用看就能辨别这是大提琴的声音,那是二胡的声音,因为它们的音色是不同的。
在物理学中,周期性的声波叫乐音,由不同频率的声波组成的无周期性的、不规则的声音叫噪声。在环境心理学中,凡是人们不愿听的声音都叫噪声。如果你在读书,外边播放的乐曲扰乱了你,那么你会觉得烦心,这时乐曲就成了噪声。所以,噪声不仅由声音的物理性质决定,而且也取决于人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
(三)嗅觉
嗅觉是最古老的感觉。
嗅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嗅觉的感受器是鼻腔上部黏膜上的嗅细胞。
适应环境的需要造就了动物敏锐的嗅觉
用进废退,核心竞争力很关键
(四)味觉
1.适宜刺激:溶于水的、有味道的化学物质。
2.味觉感受器:分布在舌面、上鄂的各种乳突内的味蕾。
3.味觉分类
(1)基本味觉:甜(舌尖)、咸(舌边前部)、酸(舌边后部)、苦(舌根)四种;
(2)平常尝到的各种味道都是四种味道混合,并保留原来味道,不是新味道。
(3)味觉的感受性和机体的生理状况也有密切的联系。例如:饥饿时对甜和咸的感受性比较高,对酸和苦的感受性比较低;吃饱之后刚好相反。
(4)味觉的感受性和嗅觉有密切的联系。在失去嗅觉的情况下,如感冒的时候,吃什么东西都没有味道,可见香和味是密不可分的。所以食品要讲究色(视觉的效果)、香(嗅觉的效果)和味(味觉的效果),其中每一方面都是评价食品优劣的要素。
(五)皮肤感觉: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各种各样的感觉
皮肤感觉的基本形态:触压觉、振动觉、冷觉、温觉和痛觉
(六)平衡觉(静觉):反映反映了人体的姿势和地心引力的关系
平衡觉的感受器:内耳的前庭器官。当身体位置与地心引力方向发生变化时,刺激前庭器官产生平衡感觉。
晕车晕船就是平衡器官过于敏感造成的。
(七)运动觉
运动觉又叫动觉。反应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以及肌肉的紧张程度。
动觉在心理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八)内脏感觉
内脏感觉(机体觉):饥渴、饱胀和渴的感觉、窒息的感觉,疲劳的感觉、性及疼痛等感觉。
1.内脏感觉性质不确定,缺乏准确的定位、还具有放射性,所以叫作“黑暗”感觉。
2.当内脏器官正常工作时,内脏感觉的信号被外感受器的工作掩蔽着,内脏器官向大脑输送的信息比较弱、少,因而不能意识到;
3.只有在内脏器官发生功能异常或病理改变时,才会引起明显的内脏感觉。
九、痛觉:机体收到伤害产生的感觉
1.痛觉没有适宜刺激,只要对机体造成了伤害,都会产生痛觉。各种感觉器官和肌肉中都痛觉。
2.功能:痛觉总是和痛苦的情绪联系在一起,让人很难受、很痛苦。但是痛觉对机体却具有保护性的作用。痛觉的产生告诉我们,身体的某个部位受到了伤害,发生了病变,给我们一个信号,让我们加以保护。所以,痛觉具有生物学意义。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痛觉最难以适应。有人没有痛觉,这是很危险的。
3.痛觉的感受性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有的人怕疼,有的人不怕疼,这在很大程度上和一个人对疼的认识、态度以及性格和意志特点有关。一般来说,不怕疼反而会减少疼痛带来的痛苦;越怕疼则越会觉得疼。
原因在于:1)早期经验对疼痛的影响;
2)产生疼痛的原因和后果的评价;
3)文化教育的影响。
五、知觉概述
(一)知觉的定义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结合,来自于感觉,但高于感觉。
启示:在咨询中,不要反应的那么快,往往你并不一定清楚真相,只有更多的了解才能够知道事物的全貌,事情的全面。
(二)知觉的特性
1.整体性: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物体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知觉成为一个整体的特性,这种知觉特性,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某天,爸爸辛苦一天回到家,看见妈妈正在打孩子,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么办?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这时候,爸爸就说别打了,有啥大不了的,孩子又咋了,他还是个孩子呀,你别整天打他,妈妈不听,继续打,孩子是鬼哭狼嚎,妈妈说:“你别管,你都不知道他干了什么,看我今天不打死他……”爸爸接着说:“不管他干了啥,也别打了至于打这么狠吗……”妈妈不听,这时候呢,爸爸看见锅里边有混沌,盛出来就开始吃了,还吃的津津有味,妈妈说:“你咋吃了啊,他尿在锅里了,所以我才打他呀……”妈妈直接说:“你别打了,歇一会,我来……”前后的态度为什么不一样啊?因为了解了全貌,所以说,说得很好,做不到啊,有时候需要反应慢一些,这就是说从整体上来看。
2.选择性:人们根据感觉通道的容量和自己的需要,把一部分物体当做知觉的对象,知觉就格外清晰;若把其他对象当做北京,知觉就比较模糊,也就是有选择地知觉外界事物,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所以说,心理学里边强调:无条件的接纳,当我们看到两个老人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选择在看这个世界,所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都认为自己说的是对的,其实是我们的角度不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在看世界,因此,沟通的时候就需要去了解在他的世界里,他是怎么看待的,怎么想的?怎么会这么想?
3.恒常性:在一定范围内,知觉的条件发生了变化,而知觉的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的知觉特性,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例如:无论这个门是关着的,还是开着的,门的大小是不会改变的。
4.理解性:在知觉外界事物时,人们总是用过去的经验对其加以解释,并用词把它揭示出来的特性,就是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某个物体的时候,总想知道它是什么)
(三)知觉的种类
1、空间知觉:对物体的大小、形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1)大小知觉:由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的视像大小、物体与观察者的距离、周围参照物等因素决定。动觉和触觉也起着作用。
(2)形状知觉:脑对物体形状特征的反映,由视觉、触摸觉、动觉来完成。
由于生活经验,一个信息都能引起物体形状的反映。
(3)方位知觉:是指人对自身或某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方向的知觉。
通常采用两种方式进行定向:1)以周围的事物或观察者自身作为参照物,按上下、左右、前后三个维度进行定向;
2)以太阳、北极星和地球磁场作为定向的依据,按东、南、西、北进行定向。
在正常条件下,人主要依靠视觉进行方位知觉。听觉、动觉、触摸觉、平衡觉和触觉,以及经验中的有关表象和探究反射等,也在方向定位中发挥其特定的作用。
(4)距离知觉:距离知觉又称立体知觉或深度知觉,是个体对物体的凹凸或远近的反映。相对于物体的视像而言,人的视网膜基本上是二维平面,即物体的视像在视网膜上是平展而没有深度的。那么人是怎样知觉物体的深度和距离的呢?
1)肌肉运动线索
眼睛的调和作用:眼睛要看清楚物体总要通过睫状肌的收缩或舒张 ,让眼睛使晶体变得平些或凹些,以调节焦距,使视像聚焦在视网膜上, 如果成像的焦点总在视网膜的前边就是近视; 如果成像的焦点总落在视网膜的后边就是远视。 此时需要用近视镜或老花镜来帮助调节焦距, 让焦点总落在视网膜上。
双眼视轴留合:用两只眼睛看物体时,两只眼睛都要将视线对着物体,让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像落在中央窝上。物体越近,两只眼睛的视线所组成的辐合角落大,视线越要往一起凑,看东西的时候越觉得费劲:物体越远,两只眼睛的视线组成的都合角越小,甚至看很远的物体的时候,两眼的视线几乎都平行了,眼睛就觉得轻松。所以双眼视轴辐合所提供的眼肌动觉信息,也是距离知觉的线索。
2)单眼线索
单眼线索,亦称“单眼深度线索”:是指用一只眼睛观察物体获得立体知觉时运用的有关线索。
单眼主要依靠眼球水晶体的调适作用以及单眼运动视差取得深度知觉,还包括环境中的另一深度线索,如光线的明暗、线条的透视、物体的清晰度、物体的重叠、物体间大小和高度对比关系等。主要强调视觉刺激本身的特点,双眼线索则强调双眼的协调活动所产生的反馈信息的作用。
对象的重叠。遮挡的物体看起来离得近,被挡的物体看起来离得远。
线条的透视作用。近的物体看着大、清晰、稀疏;远的物体看着小、模糊、密集。
空气的透视作用。空气里有灰尘、水蒸气,远的物体被灰尘和水蒸气遮挡着,看起来没有近的物体清晰。可见,物体的清晰程度也提供了判断远近的信息。
明暗、阴影。根据光线照射形成的阴影来判断,亮的地方是鼓起来的,暗的地方是凹进去的。在绘画的时候,常用阴影造成远近不同的知觉。
运动视差。在做相对位移的时候,近的物体看起来移动得快,远的物体看起来移动得慢。在运动的过程中,看不同距离的物体的效果是不同的,这叫运动视差。运动视差也提供了判断远近的信息。
3)双眼线索
2、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和事件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1)感觉的类型差异:听觉估计准确性最高、视觉最低、触觉居中;
(2)活动内容的意义:内容丰富容易低估,枯燥容易高估;
(3)时间的持续性长短:长时间容易估计短,短时间容易估计长;
(4)本人的态度和情绪;
3、运动知觉: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
(1)真动知觉是观察者处于静止状态时,对物体本身真正在空间发生的位移及移动速度的知觉。
例如:有些运动太慢,如钟的时针和分针的移动、花的开放,我们无法看清;有些运动太快,如飞行中的子弹、白炽灯的闪烁,我们也看不出来。
(2)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们把客观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似是连续的运动的。
例如:
4、错觉: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即与客观事物不相符合的知觉)
错觉的特点:(1)是一种歪曲的知觉;
(2)只要条件具备,就会产生错觉,无法克服;
(3)是带有固定的倾向性。
形重错觉:两个大小不等、重量相等的木盒,掂起来觉得小的重,大的轻了,形状的大小影响了对重量的判断。
视听错觉:眼睛看着台上做报告的人,觉得声音是从讲台上传过来的;低下头来不看做报告的人,又觉得声音是从旁边的扩音器里传过来的。
总之,绝大多数人在同样的认知环境下都产生同样的错觉,从某种意义上说,错觉是正常的。是客观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