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时代的学与教 2》的第三模块中,重点聚焦于思考。“思考金三角”涵盖了从“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借助科技实现“让思考被看见”,到基于可见的思考进行“扩展、转化、再应用”。其中,“让思考被看见”意味着要让学生察觉到彼此的差异,在教学设计方面,我认为采用“任务驱动式”课堂模式有助于课堂活动的顺利开展。
教师把知识点细化为一个个小任务,启动任务后,促使学生围绕任务主动思考,从而产生多样的观点。紧接着,通过小组活动展开小组对话,让学生相互分享各自的观点。在共读分享中,提到的“四格漫画”用于表达观点和记录,这在小组对话中堪称精妙。小组对话结束后的小组代表发言环节,一直是令我苦恼的问题。以往小组展示活动中,往往总是固定的一位同学发言,长此以往,小组交流逐渐变成成绩优秀同学的一言堂。而共读分享中介绍的一种提问方式,随机抽取 A 却询问组内 B 的观点,这就要求学生既要表达自身想法,又要倾听他人观点。
在小组展示过程中,学生不同观点相互碰撞,逐渐达成认同。这样的设计能将学生的思考和学习成果转化为宝贵的学习资源,使每名学生都能清晰看到“我与你的不一样”,同时让学生在差异和比较中,主动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进而获得更多的成长。随着第三模块阅读的结束,我收获颇丰,满心期待下一模块的阅读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