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任务就是帮助认识生活。美式生活的反应,文学要写的美,有感染力,就一定要反映生活,作家一定要体验生活,深入生活,才能真实的本质的典型的反映生活。
要进入文学解读欣赏之门第一道门槛。就是要清醒的明白文学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文学之所以值得欣赏,就是因为他不仅是真的生活,而且是假定的。文学欣赏的第一要义就是要在真实与假定之间在这个问题上看到其间的矛盾对立和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
因为文学既要反映生活,又要表现情感,二者分别存在,而艺术以统一的形象为前提,因而二者要在假定中统一为意向,成为群落才成形象。比如范仲淹写《岳阳楼记》而未到岳阳楼一样,这里蕴含着真与假,现实与想象之间的矛盾与转化。这是进入文学解读真谛的契机。
道理本来很简单,比如说真虾不是艺术,挂在墙上会发臭,而齐白石的假虾,现在越久越增值。比如武松打虎并不是真实的,但是武松打虎艺术生命力特别强。
真假互补,虚实相生,并不只是小说的特点,而是所有文学形式的共同规律。
戴荣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这和司空图《诗品》中“离形得似”是一脉相通的。朱光潜先生说: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俏人生和自然那么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有何取乎艺术?其实艺术既不是对生活现实的照搬,也不是生活本质的反应,而是生活某一特征与作者情致的某一特征在想象中与形式规范的猝然遇合,是三个要素的三维结构。
诗歌中的物像并不是客观的物象,而是客体的一个特征,被主体的某种感性所选择。在想象中同仇的结果。物象而是客体的一个特征,被主体的某种感性所选择。在想象中同化的结果,所以叫做意象而不叫细节。
比如《咏柳》,二月春风似剪刀,“剪刀”是陌生化的语言。所谓陌生话,也就是说通常的词语因为用的太久了,联想就自动化了,也就是没有感觉了,一定要打破这种自动化,让他陌生化一下,读者的感觉和情感才能被充分调动起来。这样的解读就是文学文本解读学追求的唯一性。
我们要研究事务对象和艺术形象之间的矛盾差异。真和想象的假定性相反相成。原来柳树不是玉,你要说是玉;不是丝,你要说是丝;原来不是有一剪裁。你要说成有意剪裁。
本来春天到了,柳树发芽,这是科学的真,这样写这样写就没有诗意了。作者要经过精心加工,有了想象虚拟假定才有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