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第二辑围绕班级常规管理的内容展开。学生犯错,怎样批评才不会让给学生反感?学生逃避劳动任务,怎样说才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学生总是迟到,怎样说既不得罪学生又有效果?教室凌乱不堪,怎么说才能让学生保持整洁?学生破坏教室(学校)公物,抗拒学校要求,怎么说才能让学生改正。这些都是平时非常常见的情况,如果我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会怎么做呢?钟杰老师又是怎么做的呢?
书中通过六件班级常规管理中经常会发生的典型事例,我们可以看出钟老师在处理日常问题的几个策略:
1.首先是共情,站在学生的立场说出学生的感受。
2.通过非暴力沟通,让问题和平解决。何老师多次提到非暴力沟通,这是一种沟通的模式,它有自己的表达套路,也就是以“我”为体系,先说我观察到的(不带任何评价的客观事实),再说我感受到的(情绪),接着说我的需要是什么,最后我的请求是什么。这样不带评价的表达学生更容易接受。
3.善于分析原因,对症解决问题,制定差异化方案效果较好。
4.以身作则,寻求帮助。
5.处理问题的过程,时时处处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与爱。
6.与学生一起解决问题,而不是和问题一起打败学生。
钟老师的“批评六步法”:
陈述过程 → 表达感受 → 表明态度 → 提出建议 → 释放感情 → 迅速翻篇
它不仅结构化,更具人情味。最后两步——“释放感情”和“迅速翻篇”,尤其打动我。教育不是结仇,而是播种信任。
▪️ “教室凌乱”怎么办?
钟杰老师的方法是:亲自打扫 + 号召参与 + 事后对比表扬。
这一点我也实践过——效果出乎意料。没有指责,只有邀请;没有批评,只有感谢。学生不是不爱干净,他们只是需要被唤醒“被需要”的价值感。
▪️ “学生迟到”,不同原因有不同的对策:
分类处理(初犯/偶犯/惯犯)+ 全勤奖励 + 个性沟通
她甚至总结了六类迟到的原因及对策,细致到不同性格的学生该用什么话语沟通(文末思维导图列出)。这本书不仅是沟通指南,更是教育心理学的轻实践手册。
▪️ 在“损坏公物”一节,跳出“说话”层面,进阶到“解决思维”:
先人后事 → 关怀情绪 → 引导解决 → 区分动机 → 预防再发生
真正做到:不止于“说”,更在于“解”。标题上写得的教室公物,我建议改成学校公物,范围更广一些。
跟着何老师拆完第二辑,我对她说的阅读的六个意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一)问题意识
本书第一辑重点运用“共情式表达”“差异化沟通”。第二辑则侧重“非暴力沟通”这是为什么呢?
通过阅读目录,我们可以从整体视角对比阅读。发现每个单元表达方式的不同。一辑侧重关系的建立,所以以共情为主。第二辑要解决问题,以非暴力沟通为主。先建立好关系才能更好地处理问题,关系是处理问题的基础。
“共情表达”暂时没有固定的模式,主要是换位思考和反馈情绪
(二)结构意识
再看目录,我们会发现钟杰老师列举了六个常规问题如何沟通,那么其他的问题如何沟通呢?如学生抄作业,学生不尊重老师,学生不写作业,学生打架……其实这也是常规管理,但是钟老师把一部分的内容放在了日常管理那一块,感觉这些内容区分不够明显。
(三)片段意识
在阅读的过程中,哪些方法是你之前就知道的?哪些是你没有想到过的?针对自己的盲区进行批注思考。
钟老师特别善于记录和梳理问题。在迟到这部分,竟然梳理出6个不同的原因,针对不同原因的迟到有不同的解决方式。
与此同时还要依据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沟通。钟老师这种真正“以人为本,对症开方”的精准思维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四)德语预设思维
第五节的题目为“学生损坏教室公物,班主任怎么才能避免事情再次发生”。标题是规避损坏这一问题,让这样的事情不再发生。我们与学生沟通的本质就是要解决问题以及学生的成长。
教师先询问伤情,进行关怀。体现先人后事的共情思维。对应“先处理情绪,再解决事情”的原则。
为避免事情再次发生,钟教师还依据学生的动机差异化沟通。形成“解决一件事到预防一类事”的机制。
读完这一辑后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工作中我们每天都会面对各种各样不同的事情,无论遇到什么,唯有停下匆忙的脚步,不盲目的贴标签,不轻易的评价学生,才能拉近与学生的关系。
要尊重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和学生一起打败问题,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在与学生沟通的时候,可以运用一些科学的方法,如非暴力沟通,共情式表达等。也可以分析利弊,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这样就能在琐碎中培育成长的智慧,让常规管理成为师生共同前行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