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又称亡人节、七月半。中元节是中国传统祭祀节日之一,带有祭祖和感恩的双重功能,孝文化是其精神内核,也是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中特殊的存在,它是中国人对逝去父母以及亲人表达孝敬、思念的重要节日。因此,这两天街上多了一些卖祭祀物品的小摊。这几天每每路过这些小摊,看到这些祭祀品我就会想起我那早逝的三姨。
我的姥姥一共生养了五个儿女,我有两个舅舅,我妈是姥姥三个女儿中的老二,三姨最小。按说三姨是一家最小的孩子,一定是最受父母疼爱的,可听我妈妈讲过去的事才知道三姨并没有因为是家里最小的而受到优待。她从小就学会了替父母分担家务,做的不好时,还经常受到姥姥的打骂。长大一点时,又要帮已成家的姐姐哥哥们家干农活,但她却从来没有抱怨过(我经常听妈妈说三姨和姥爷经常帮我们家割麦子,割豆子,我们村和姥姥村挨着,他们干完活连饭也不吃,就悄悄回家了)。后来,三姨结婚了,有了自己的小家。三姨夫这个人怎么说呢,第一次见面给人的感觉就不好:说起话来头头是道,
让人感觉聪明能干;可做起事来却让人不敢恭维。他又极懒,不愿意干农活,庄稼地里经常“草盛豆苗稀”。三姨跟着他过日子,自然是受苦受累。他不仅懒,脾气还不好,我想三姨的病也和多年受气有关吧。
我记得有一年冬天,下着大雪,天特别冷。三姨夫拉着一个地排车从我们家门前经过,已生产的三姨在地排车上躺着,身上盖着厚厚的棉被,那时的我觉得三姨好可怜。在我的印象中,三姨是一个说话极温柔又极善良的一个人。我和妈妈去姥姥家,遇到三姨时,她总会笑眯眯地说“俺华来了,快坐屋里”,然后起身去姥姥屋里给我拿吃的东西。三姨头发有点自来卷,配上她那一双大眼睛,看起来不仅漂亮而且温柔可亲。可那一年冬天天看到的三姨的面容让我难过了好久,至今不能忘怀。
我长到十几岁后,也曾经和妈妈一起去三姨家地里帮她锄草。三姨会做美味的饭菜来招待我们,也会领我们到她们镇上买美味的水煎包。尽管三姨非常勤快,但三姨夫只说不做,地里活干得一塌糊涂,仅靠她一个人很难改变家里贫困的现状,一大家子人挤在三间小屋里勉强度日。
三姨一共生了四个孩子,有一个三岁夭折了,这在三姨心中一定是一件痛事。其他三个孩子长大后,能帮三姨干点活了,家里的境况才一点点好起来。可就在家庭境况有好转时,三姨突然又被查出来肺癌晚期。彼时三姨唯一的女儿嫁到了外地,一个儿子还未成年,另一个儿子还没有找到工作。这些都助推着三姨的病一步步恶化,最终三姨没有躲过病魔,在农历七月初五逝世。
得知三姨逝世的消息,我特别悲痛。但当时的我已有三个多月身孕,家里人怕我悲伤过度,没有让我去送三姨一程。至今想来,这都是我一大遗憾。
三姨五十二岁去世,她短暂的一生承受了太多的苦难,一想起她就泪流满面。三姨去世后,她的二儿子找到了工作,也成家了。另一个儿子也靠自己的努力找到了工作,如果泉下有知,三姨一定会很欣慰的。
转眼间,三姨离开我们已经十年了,这十年里也多次想为三姨写点什么。可每每刚提笔,就潸然泪下。今天中元节,就借这篇凌乱的文字表达我的哀思。
仁慈的地母呵,愿在您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