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的是建议七 立竿见影能有续航力吗?
有一种教学方法是“坏的教学法”。
“坏的教学法”是怎样的呢?荷兰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泄露一个可以由学生自己发现的秘密,这是坏的教学法,甚至是一种罪恶。”在“中国式课堂”里,如此的“坏”与“恶”盛行:人们总是不给学生留一点“念想”,不跟他们“捉迷藏”,不让他们多费脑筋……直接把难点讲清好了,把结果说出得了,把谜底揭开算了,这多利索、畅快、高效呀!
用弗赖登塔尔的观点看,我们每天都“为坏不仁”。“中国式课堂”的很多教师都有着从灌输、填鸭式教学传统里承传下来的原罪,要洗刷掉还真不容易。要改造“中国式课堂”,当务之急是养成深入骨髓的慢的心性、慢的能力。
“坏的教学法”背后有一种代学哲学。
真学是身心俱在的学,是以思贯一、以想为主的学,是有点难度的学,是浸润式而非浇灌式的学,是点点积淀、久久为功的学,是“这个人自己的学”。而以“立竿见影”为典型代表的坏的教学法,背后有一种理念总开关,可称为代学哲学。
一是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特别是对核心点、关键处的知识,教师一教了之,学生“被学”而乐之。
二是以部分学生的学代替全体学生的学。在课堂上见到“点对即止”的现象,教师提出问题,当有学生回答正确后,不管问题本身思维深度、理解难度有多大,教师都立即结束对此问题的逼问以及师生、生生的交流。有时,第一个回答问题的学生就说对了,教师也会置其他学生的学情于不顾,继续往前推进。其实,部分学生懂了、会了,不代表更多或全体学生也懂了、也会了。我们至少要把大多数学生有效参与问题作为一条底线,决定止抑或行。“点对即止”,于无形中有可能遏止或扼杀大面积学生真学的势头,也有可能以外在表现的顺溜掩盖大多数学生不能真正参与的实质。
三是以一种思维运作代替另一种思维运作。学了还要想,即便是低阶思维学习也都有思的因素在。我们倡导高级思维,但不因此而否定低阶思维的存在合理性,问题是要尽量减少克服与低阶代替高阶的情形。以记忆代替理解,以理解代替应用,以应用代替分析……都是不合宜的学习方式,充其量也只能是意义有限的低阶真学。
四是以“显学”代替“潜学”。“显学”指的是外在、看得见的学。比如,应答、练习、板演、合作;“潜学”指的是内在、看不见的学,主要指不动声色的思维状态。如果非要在这两者中选其一为真学,那我认为在当前客观存在过多“合作”、过于喧闹等课堂乱象的背景下,宜选后者。大多数学生少有机会较长时间进行有质量的思考,“潜学”的效果相对滞后,可又比较实在,而且持久。然而,人们却普遍不乐意见到“潜学”的情形。也可以将两者分别理解为旨在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的学习行为,前者知一得一,而后容易失一,后者知一得二,而后能够及多,更接近真学本质。然而,较少有人这样想,如此做,主要原因是急功近利的躁动心理,人们更趋向于“显绩”而非“潜绩”。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中说,潜是显的基础,显是潜的结果。他是就农业而言的,教学亦如农业,更多在潜字上下工夫,方为务本之举。
五是以机显代替人思。冯老师曾将其弊端概括为五个字:快、露、灌、短、死。
六是以结果代替过程,以告诉代替体验,以示范代替试错等等。过程也是目标,体验亦即“发生”,错误蕴含真知,可我们往往把这些给紧缩、掠过和删除了。无错即无过程,无错即无体验,“三无”的课还能对吗?赞科夫说,要“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而学生往往连这一过程都不曾有,又焉能进而理解?
代学的情形不一而足,代学哲学则“继往开来”。不夸张地说,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代学的国度,而程度之广与深则可用“代学到牙齿”来形容。很多早就具备独自进食能力的孩子,还要长辈来喂饭,如此的中国式镜头足以证明,代学文化在我国可谓登峰造极。
“代”表面上发生在动作与动作之间,实际上却是在人与人、心与心之间,即师生或长幼间,以及彼此的智力生活中,这在“前喻社会”已有不妥。,在今天这个“后喻社会”,则显得滑稽可笑。
在“旷日”的节奏中追求“持久”之效。
程红兵老师说,“我们太崇拜直接效益,我们太在乎立竿见影,我们太在乎今天的收获,而不在乎明天的意义”,“始终处在饥饿状态之下,做什么事情都火急火燎,追求即刻效应”。这似乎成了中国人和中国教育的宿命,想要逃离它很难。“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代学的成人吃不了,被学的儿童也这样,只要被抢着吃下的钟会吐出,我们收获的将是内在而又久远的伤害。这正如马克斯•范梅南所说,它最终却是失败的,因为学生由此得到的仅仅是更加容易忘记的肤浅的知识。失败固然可惜,而已成功为唯一矢的的追求行为,其所导致的失败则堪称可悲。
佐藤学说,“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下一些有用的东西。”我由此想到“旷日持久”这个词,它的意思是“荒废时间,拖得很久”,是一种敷衍、拖延、低效的行为状态,我却对它有另解:有时让学习的过程延缓,耽搁一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浸入、心灵的镌刻,有利于能力的养成、恒久的发展。国际知名心理学家、瑞士人丹尼什把儿童的成长比喻为一棵树的生长。心里就像树根一样,虽然看不见,却非常重要。树根的成长期是五年到15年,之后才是树干与树叶的成长。儿童心智的重要成长期也在人生头15年,我们要秉持“三分教,七分等”的心态,陪护他们好好地长根,到那时,“看不见的,看见了”,它何止是花繁果硕,更是无可限量的生命力,我们称之为“续航力”。
立杆要见影,需要光源。一味追求立竿见影之效的人们,根本原因或许出在,有意无意地把自己当做最大甚至唯一的光源。其实,学生才是自我学习行为的首要光源,确认这一点的意义,或许不亚于当年哥白尼提出“日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