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倒觉得是一方水土适应一方人。
很多年前,带一个北方的朋友到我的老家体验生活,朋友在我家生活半个月,生生地瘦了将近十斤。对比一起在老家生活的我,体重不仅没有减轻,反而有上升的趋势。究其原因,是不适应当地的饮食习惯。
他从小生活的地方,每天吃米饭,吃炒菜,以肉食为主,早晨起来甚至会吃饺子。而我从小长大的地方,早起的饮食习惯就是粥,一碗金黄色的苞米粥,加上简单的一点咸菜或者炒菜。
母亲通常会在早晨五点左右起来,把火捅开,开始做饭。那时候烧得不是煤球炉,而是土炉子。土炉子烧的不是煤球,而是煤饼。煤球是可以买的,固定的圆形,只能放在特制规格的煤球炉里。
煤饼则是自己可以做出来的,做法很简单,用水加上干的煤块,像和面一样,活均匀了,放在盆子里待用。晚上睡觉之前,家人要用铲子铲一坨活好的煤,放在炉子上,要放均匀,像一张煤饼,然后在湿的煤饼中间扎一个洞眼。
第二天早晨家人起来,就要捅开这个煤饼,坐上一口铁锅,烧上水。水咕嘟咕嘟冒了热气,开锅以后,先灌一壶开水出来。然后在剩余的开水里放一勺苞米碴子,等苞米碴子翻滚开了几番之后,再放进去一些面糊糊。
锅里放了面糊糊之后,就不能离开人了,需要不停搅动锅里的粥,以防粘锅,几分钟之后,一锅香喷喷的苞米粥就做好了。在老家,几乎每天早晨都会做这个粥,我百喝不厌,而且越喝越爱喝。但外地的朋友每每来小住,都极其不习惯,说根本就吃不饱。
老家日常的饮食是比较清淡的,以面食为主,面食在日常也不会做太多种,即使在重大的节日里,比如端午节,春节,中秋节这些节日里,也不会有太多的花样出来。
但就是这样的日常饮食,习惯之后,也感觉乐趣无穷。也或许是儿时的物质条件不像现在这么丰富,选择的范围不广,人心的欲望没有那么强烈吧。
当家人偶而改善下生活,买一点或者做一点所谓的美食,都会开心不已。
老家街里有羊汤馆,会卖羊肉汤,汤很浓,里面的羊肉也很多。父亲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去街里买回来一桶羊肉汤,然后用羊肉汤拌面条吃。面条都是母亲手擀的,加入香香的羊肉汤,面条筋滑,羊肉濡香,就是那时候最盼望的吃食。
母亲不太擅长做美食,加之老家饮食本就单调,也做不出太多花样。但母亲的手擀面却是极好的,她会擀黑面条,就是用白面和黑面放在一起擀的面条。所谓的黑面其实是红薯面。
擀好的红薯面条,下锅之前是白色的,下锅之后却是黑色的,而后吃起来就是甜的。小时候贪玩,从来也不知道在母亲做饭的时候,陪伴在她身边,所以一直不知道这个黑面条是如何做出来的。
黑面不是和白面掺和一起后活好的,而应该是分开和面,之后再包裹在一起来擀,因为擀好的面条是一层白色一层黑色,很均匀。
母亲去世之后,我就很少回老家,也再也没有吃过那样的黑面条。所谓的美食,不仅仅是口感的享受,更应该是感情的回忆。
曾经有个南方的朋友,带他家乡的烟熏肉给我们几个人吃,只有我很喜欢那个口感。据他说,那个烟熏肉制作的过程极其复杂,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做出来,中间还要注意火候,要耐心、细心,最终才能做出很少量的烟熏肉来。
烟熏肉好吃,但很多人不习惯,终其原因不是口感的不习惯,是从小到大生活环境的不同。
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饮食习惯,或简单或复杂,或精致或特殊。但都被当地人所深深喜爱。不管长大以后,离家多远,最想念的除了家人之外,可能就是那一口吃食。
长大以后,去了一些地方,最喜欢吃的不是那些饭店的大餐,最喜欢吃的就是当地的日常饮食,一份当地人每天吃的早餐,一份当地人站在街头喜欢吃的小饼,一碗当地人当零食吃的酸辣白菜,都会让我欢喜不已,让我感受到最真实的生活体验。
一方水土让一方人念念不忘,这就是真实的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