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校里没有一个孩子对劳动持冷淡态度。培养每一个孩子对劳动抱有积极的兴趣,发掘爱好和志向,确定个人的爱好——这也就是个别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真正的教育技巧就在这里显示。”当人们为孩子发展才能、志向而花费许多时间精力的时候,是否想过劳动在儿童精神成长中的重要价值?当劳动真正进入人的精神生活,将会成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把儿童引向我们期待的方向。
这个过程最初也许是从“有趣”二字开始的。把儿童吸引到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上来,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融合到一起,努力发掘他们的潜能,让儿童的天赋、才干不断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过程中强化,并在富有挑战性的、创造性的劳动中取得相当大的成就,他们就会视劳动为一件乐事,并愿意为之付出更多的努力。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需要教师对儿童深切的爱、细致的观察以及深入的了解,不管儿童喜欢的是昆虫、种植、机械、木工还是别的什么,都应该得到尊重,也许这正是那把开启幸福人生的钥匙吧——专业的学识、勤劳的品质、坚韧的性格等等,都将慢慢融入孩子的血脉中。
在我们的身边,有时候会发现那些毫无个性、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学生,这并非这些孩子的错。正是因为成长中被剥夺了应有的机会,只剩下被动的接受——接受那些别人认为“重要”的东西,他们才会慢慢变得不再有热情。就像有些孩子原本很喜欢做家务,但刚一伸手就被家长撵去做作业、写卷子,似乎这才是“正事”,久而久之变得懒散、自私,油瓶子倒了也不扶,这时候再怪孩子有用吗?改变狭隘的观念,解放孩子的身心,让他们尝试着去做喜欢的事,并为自己的技艺、发现而自豪,才会重新点燃潜藏在这些小小心灵上的火花,唤醒内在的生长力。
当天赋、兴趣和志向被小心呵护、用心培植的时候,是一个人精神生命得以蓬勃发展的良机,劳动在这个过程中至关重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们力求使孩子们的思想不光在头脑里,而且形象地说,也在指尖上。”让劳动融入儿童的精神生活,让儿童用头脑和双手去触摸、感知、探索未知的世界,去发现美、创造美,不正是教育应有的样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