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对于难教儿童的确提出了一些方法。比如,他提到可以通过阅读转化难教儿童。
为什么这样认为?
我们知道,难教儿童的一大特征是在学习上存在苦难、障碍。其实最基本的就是他们不知道如何组偶,看不懂书上的,更看不懂卷子上的题目。对于知识不会,我们老师最常见的就是认为学生掌握课本上最基础的就可,直到今天我还是这样认为的,比如英语,我会告诉那些基础差的孩子,把书上的单词句子背会就可以,会写,就不错了。孩子的老师也会在群里说基础差的会做书上的例题就行。但是,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见解。
他的绝招是:阅读,大量的课外阅读。
学生的学习越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就越多,就越需要阅读:就像光力弱的胶卷需要更长的感光时间一样,成绩差的学生的智力也需要更明亮和更长的科学知识之光来照耀。不是补习,不是没完没了的督促,而是阅读、于都、再阅读,能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决定性作用。
这点真的是我们老师需要学习的。重视难教儿童的阅读,在他们拥有了大量的课外知识储备时,他们会更容易的理解教材上的一些专家结论,因为阅读为他们提供了以更为广阔的智力背景。
如同我们成年人,我们都喜欢读小说。读余华的活着我可以很快读完,但是读《民主与教育》我却读不下去,字还是同样的字,只不过是以不同的方式结合在一起,意义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因为我们哲学方面的知识几乎是空白的,换句话说我们缺少了哲学方面的智力背景,看起哲学书来,速度必然超级慢。
智力背景并非静止不变的,苏霍姆林斯基强烈建议教师,让学生通过阅读充实和拓展智力背景。让智力背景得到良好的发展,阅读是最方便、最快捷、最经济的方式。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故事、观点和经验,Ta们的知识领域拓宽了,思维模式也得到了丰富。
苏霍姆林斯基呼吁:“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阅读给了学生一种环境,使学生进入作者构造的环境或世界,与作者或书中的人物建立起共享的经历。通过这种共享,学生能够理解并赋予所阅读内容以意义,进而丰富和拓展自己的智力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