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通言心迹之判,便是乱说。故不若且于迹上断定不与圣人合。其言有合处,则吾道固已有;有不合者,固所不取。如是立定,却省易。
王通,字仲淹,又称文中子,隋朝著名思想家,王勃之祖父。其弟子仿效《论语》,作《中说》。
王通提出了一系列后来成为理学思想的观点、范畴和命题,如“道心”与“人心”,“道”与“欲”,“德”与“功”,“正心”,“化人”,“诚”,“恭”,,“敬”,“慎”,“静”、“穷理尽性”等等,为隋唐儒学从传统的汉魏南北朝经学和玄学中脱胎出来,成为探讨新问题、运用新方法、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儒学”打下了多方面的基础。到宋代,理学大家程颐曾盛赞王通曰:“隐德君子也。当时有些言语,后来被人傅会,不可谓全书。若论其粹处,殆非荀(卿),杨(雄)所及也。”将王通的地位摆在荀卿和杨雄之上,直承孔孟,充分肯定了他对儒学发展作出的贡献。到明代,著名心学大家王阳明对王通也极为赞赏,认为王通是远远超过韩愈等人的贤儒。
王通提出了三教合一的主张,并不完全排斥佛氏之学。王通认为对于儒释道三教既要“知其不可废”,又要“知其各有弊”,反对一味地“灭佛”与“毁佛”。他提出了以儒为主、“三教可一”的思想,主张包容与吸纳外来文化,“通其变”,以“共叙九畴”。
《中说・问易篇》:
魏徵曰:“圣人有忧乎?” 子曰:“天下皆忧,吾独得不忧乎?” 问疑。子曰:“天下皆疑,吾独得不疑乎?” 徵退,子谓董常曰:“乐天知命,吾何忧?穷理尽性,吾何疑?”常曰:“非告徵也,子亦二言乎?”子曰:“徵所问者迹也,吾告汝者心也。心迹之判久矣,吾独得不二言乎?”常曰:“心迹固殊乎?”子曰:“自汝观之则殊也,而适造者不知其殊也,各云当而已矣。则夫二未违一也。”
在王通看来,心是人的内心本体状态,一种不受外界表象干扰的本真心境;迹是外在的言行表现与应对方式,是为了契合他人认知、适配现实场景而做出的外在反应。王通对魏征的回答,便是贴合当时天下人普遍有忧有疑的现实情况给出的回应,并非他内心的真实写照。而董常对其思想体系更为了解,能理解内心本体的层面,王通便以“心” 相告。王通认为,外在的“迹” 是根据具体情境做出的恰当应对,而内在的 “心” 是坚守不变的,两种表现都是合理且恰当的,本质上 “二未违一” 。
明道先生接着说,王通提出“心迹之判”的说法,那是乱说。所以不如直接从其行为上来断定佛氏学说是否与孔夫子的思想相合。如果他们有的说法和孔夫子的说法是一致的,那我们本来就已经有了;如果他们的说法与孔夫子的不一样,我们本来就坚决不会接受。所以,没有必要去研究他们。像这样坚定对儒学的信念,反而简单又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