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上课之前我自己先进行了预实验,发现配套材料中的垫圈仅一个即可让小车在学生的课桌上动起来,那就缺少让他们探究动起来的这个过程,思考后,选择了用回形针挂钩挂回形针的方式来进行,这样普遍会在4-5颗回形针让小车动起来,他们会发现并不是有力就能让小车动起来。
2、实验误差。由于他们很多时候都执着于一个所谓的正确答案,对实验数据的误差认识不深。后面带着他们分析桌面情况(粗糙程度、是否垫桌垫等)、小车差异、绳子长度等因素,告诉他们这个实验并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每个小组的情况都不同,实验结果有不同很正常,结果计算平均值即可。因为本环节并没有公布正确结果。
3、对于实验过程中绳子长短的影响我并没有讨论,虽然最初各小组绳子长度相同,但是在组装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有变化。
4、在第二个实验中,由于直接使用上一个实验的绳子,没有考虑要留够距离让小车运动从而测量出时间差,最开始上的班就出现了由于绳子太短而结果不准确的情况。后面将绳子长度控制在组装后仍能超过桌面长度,这样就能保证他们每次起点终点相同,且有相应的距离测量时间差。
5、学生可能还是重点理解的是拉力让小车动起来,所以我会引导他们去思考拉力源自于什么,他们会想到是回形针的回形针的重力。那我在这里应该前面可能直观让他们理解是拉力,这不太严谨,后面想到究其根源,应该是重力。这一点我可能还要纠正一下。
6、数据处理。计算测量时间的平均值方法他们都会,但是遇到除不尽的数据就不知道如何处理了,后面提示他们可以只留一位小数,他们会自动四舍五入。
7、学生给我的惊喜点:️在提出如何才能比较出小车运动快慢时,有小朋友提出可以两辆车同时出发比较快慢,也有小朋友提出测量相同距离运动的时间,这是对上学期运动单元的学习的迁移应用;在测量时间时,由于垫圈数量很多,小车运动很快,提供的秒表只能记录到1秒,有的学生发现要不了1秒就结束了,他们进行了估读,当然这一点也让我反思还是没有留够运动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