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树丽
上周听李力教授讲《阅读过程的模式及英语阅读教学》, 他用两个“师之过”批评我们是懂英语的文盲,他希望我们在处理教材材料的时候能在语词细处觅大义,能开启细读教学模式。
为何细读?何为细读?如何细读?这是我们首先应该思考的问题。
彩琴导师在群里给我们推荐了刘鹰老师的视频直播,我早早准备好笔记本等在电脑前,李力教授告诉我们的是一个why,那么我想从刘鹰老师这里寻到what 和how 。
刘鹰老师首先给我们两个语篇材料让我们研读:一篇是中国的公交车司机和乘客救人的故事,一篇是美国青年Aron断臂自救的故事,那么这两个语篇哪一个更适合细读呢?通常情况下,我们选择细读语篇的角度可能是从哪个更符合生活实际做选择,比如公交车上救人,而美国的这个语篇好像离我们的生活更加遥远,我们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去爬山。
但刘鹰老师的一句“正确的废话”让我很是震撼。他说我们一直强调的“贴近学生生活”就是正确的废话,我们不能一直强调贴近生活,我们英语老师不仅限于教知识,我们要用英语知识给学生打开一扇门,让学生去了解外面的世界,了解未知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东西,这样才能开阔视野,提升格局,我们的学生不仅要看到星辰大海,还要走向诗与远方。
哪一个语篇材料更适合细读?自然是美国青年Aron断臂自救的故事这个语篇,我们应该给学生不一样的认知,教给他们不知道的东西,让他们去探索世界,经过刘鹰老师的点拨,我们终于“拨开云雾见太阳”,我们知道了如何做取舍。
如何细读?刘鹰老师告诉我们细读就是“读懂,读通,读透”,为了便于我们更好理解语篇材料,刘鹰老师给们做了细读示范, 用两个句子为例,给我们解读如何细读。在我看来文本细读是对文本的语言、结构、修辞、音韵、文体、风格和作者的语调、态度等的仔细研读,注意词和意义的细微区别,也就是能在阅读过程中把自己认为精彩的章节从头到尾仔细地阅读,研词磨句,“字字有来历,句句能落实”。
听刘鹰老师的精彩解读,我马上想到自己的课堂。我在课堂讲课的时候,遇到一篇好的语篇材料,我也会给学生做细读讲解,有时候一节课我只能讲上一段,但是大家都听的津津有味,我们并没有因为自己的细读会耽误课程进度而苦恼,反而学生会因为英语课堂的趣味性而热爱学习英语,所以走得快不如走得快乐。
很多人说外研版教材难,但我却对外研版教材情有独钟。我们外研版英语教材上的语篇大多都是西方的文化故事,这些语篇的设计虽然不贴近我们中国人的生活,但是这些语篇却非常能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看世界,增强对世界文化的了解,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流意识。
我们的“知道”加上我们的“不知道”,我们就有了世界新视角。
在直播的时候,也有老师担心如果我们细读的话,我们如何能完成教学任务?这个问题我不止一次听过,也算是老生常谈的问题。最早我听禹海军老师回答过这个问题,他说老师是教英语不是教教材,所以讲不完就讲不完好了;而刘鹰老师针对这个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说考试不考教材,我们为什么非要纠结能不能讲完呢?
刘鹰老师还提到有位老师带着学生读英文版的《红楼梦》,这个班的学生成绩一点也没有受影响,不仅如此,学生英语学习成绩还非常优秀,我突然对自己带着学生看英文版的《西游记》,读英文版的绘本有了很大的自信。
当然对于我们读者来说,在文本阅读中读得仔细,会帮助我们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同样,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也会帮助我们在阅读中读得仔细,在细读的浸润中,我们会慢慢成为一个“有心人”。
我的简文每天早上发出之后都会被彩琴导师关注,她每天都会帮我找到一个错别字,哪怕我已经认真阅读了几遍,但是我看不到的地方她一眼就能发现,这和她超强的观察力密不可分。
听李力教授的课,听刘鹰老师的课,听彩琴导师的课对我都是同的收获,我们总是能从他们高屋建瓴的讲解中获得新知,刷新我们的认知,补充我们的未知。
就像刘鹰老师说的那样,师生共赏语言之美是一件最幸福的事情,所以我们不妨胆大一些,放开一些,让我们的语篇材料在细读中绽放更多的美丽与魅力。
感恩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