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下科学课程 1.7《磁铁和我们的生活》的教学实践中,我围绕教学目标,通过多环节设计引导学生深化对磁铁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现将教学过程与反思总结如下:
一、知识回顾与概念强化
课程伊始,我以提问形式带领学生复习磁铁的基本特性,多数学生能准确说出磁铁可吸引铁、钴、镍金属及其他磁铁。但有个别同学存在认知误区,认为所有金属均可被磁铁吸引,甚至提出铜也能被吸引。针对这一问题,我引导学生回忆首节课中金黄色铜钥匙的实验场景,唤起集体记忆,帮助学生修正错误认知。随后,在磁极知识讲解环节,我组织学生探究不同形状磁铁的磁极位置,明确磁铁指示南北方向及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并及时纠正少数学生用 “弹开” 描述同性磁极相互作用的表述,强调使用 “排斥” 这一科学术语,规范学生的科学表达。
二、生活联系与方法探究
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列举磁铁相关物品时,学生凭借生活经验积极响应,列举出冰箱贴、指南针等常见物品。而在探讨 “如何检测物品是否含有磁铁” 这一问题时,多数学生虽能想到用磁铁检验,但表述模糊,对原理理解不深。我通过现场演示两个磁铁相互作用的过程,结合知识回顾,帮助学生明晰原理;对于仅有少数同学提出的 “用铁、钴、镍金属检验” 这一方法,我采用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其可行性,拓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三、知识拓展与实验实践
为拓宽学生视野,我借助总结性视频,全方位展示磁铁在生活中的多元应用场景。基于磁极相互作用原理,引入磁悬浮列车这一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两段精炼的视频,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其工作原理,让学生对科学知识在前沿科技中的应用形成初步认知。课程尾声,“磁悬浮塔” 小实验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直观感受磁极相互作用的实践机会。实验过程中,学生参与热情高涨,在动手操作与观察中深化了对抽象科学原理的理解,课堂氛围达到高潮。
四、教学问题与改进策略
1.问题:个别学生对金属与磁铁的吸引关系存在错误认知,认为铜等金属也能被磁铁吸引。
解决方法:在后续教学中,增加对比实验,如同时展示铁制品、铜制品与磁铁的作用现象,强化学生对磁铁吸引金属范围的认知。
2.问题:学生对 “用磁铁检测物品是否含磁” 的原理表述不清,理解不深入。
解决方法:除演示实验外,制作简易动画演示磁铁吸引磁性物质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原理,提升科学认知水平。
3.问题:仅有少数学生能想到用铁、钴、镍金属检验物品是否含磁。
解决方法: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对科学探究方法的引导,通过更多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知识迁移运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