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的中心
本章题目本身就突出了苏霍姆林斯基想要表达的观点:教师的注意力要能监测到学生是否在课堂上进行积极的脑力劳动,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
课---首先面对的是具体的儿童。在课堂上,老师尽管要讲授知识,但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换句话说,教师自己要在课堂上拥有对于教材的自由度,只有教师对自己所教授的学科知识研究到位,对教材内容熟悉,才能把握好怎么教学生,学生才能理解,掌握。教师要能注意到教与学的关系,教什么远比怎么教更重要,教什么是课程问题,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考察和挑战。教师只有对教材知识了如指掌,充分了解,在课堂上以认知冲突性问题引发学生兴趣和关注,设计大问题的问题链(这些问题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才能得以显现。课堂上,教师必须关注所有学生,随时观察每一位学生的表现:哪里思维链断掉了,是需要引导还是知识背景的补充?学生解决问题分别遇到了什么困难?老师要从学生反馈中窥出问题所在,这种及时的帮助要在学生还缺乏牢固的知识的时候,而不要在已经行成“不知”的时候进行。学生学习的第一印象特别重要。所以,在课堂必须完成一个学习,研究,解决问题,闭环式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要让学生不断试错,课堂上只有讲练结合,展示出各种类型的错误,才是真学习。所以,课堂上还需要教师培养学生面对错误的正确态度---错误是进步的契机。课堂上学生乐于犯错,不回避真思考,更不回避失败,只有失败的尝试才意味着真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一再指出:在学习新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看出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怎样进行的,学生是怎样感知教师叙述和讲解的东西的,以及他们在认识的道路上遇到了哪些困难。如果在课堂上,老师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思想里,而看不到学生是怎样感知他的讲述的,表面看起来一切顺利,学生在听讲,在思考,结果却是几个有才能的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有一点似懂非懂的观念。其他学生却毫无所得。作为教师,要始终注视学生理解知识的过程,在课堂上能看得出学生脑力劳动的情况,教师一边思考自己所讲的东西和让学生理解的东西的含义,同时在思考自己所做的事情跟所收到的效果之间的依存性,这样的课堂便是老师课堂自由度的体现。另外,思考应当从“做事”中反应出来,只有这样,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才肯思考,不注意听讲,思想开小差的情况才会消失。教师上课并不像把预先量好,裁制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上去。我们的工作的对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有着敏感而脆弱的心灵和精神的儿童。
一个好的教师能感觉出课的发展逻辑,使课的结构服从于思维的规律性。教师的灵活性体现在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授的知识内容有所差异。教师的创造性体现在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接收力,能提出适合他们的问题。创造性绝不意味着教育过程是一种不可捉摸,服从于灵感的,不可预见的东西,恰恰相反,只有精细地预见到并且研究过教育过程的许多事实和规律性的相互依存性,才能使真正的教学能手当机立断地改变计划---对课的上法做出改变。而且教师讲课的过程中不是把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思想上,而是能看到学生是在怎样思考的,占据他的注意中心的不是自己的思想,而是学生。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教师的脑力劳动的一面镜子。教师应当知道的东西,要比他教给学生的东西多10被,20倍,教科书只是教师善于弹离的跳板而已。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忠实地复述教科书,说明他距离教育工作的高度素养的境界还相差甚远。有的教师动力了很多脑筋,力求把自己所讲解的一切东西都变得明白易懂,毫无困难,使得学生往往用不着进行思考。教师将学生的脑力劳动减轻到了极限,其实就没有掌握知识可言了。学生掌握知识的真相:只有当知识对学生来说成了一种触动他的思想和情感,激发他去进行探索,使他产生需要而变成自己的东西时,才能说这是掌握知识。“掌握”是一个动词,意味着学生要对事实进行积极的思考,对事物,事实,现象抱研究的态度,当学生能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时候,才开始有积极的思考。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造一幢大房屋,教师应该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建筑材料---砖头,灰浆等,把这一切砌垒起来的工作应当由学生去做,如果教师不让学生去干这种笨重的建筑工作,将会使学生理解力下降。只有让学生去实际地干,他才能学会掌握知识。教师要在课堂上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自己讲解的时间越短越好,真正的巩固知识,是让学生对事实,事物,现象的实质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去思考,精神集中地,独立地周密思考,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这个思考过程通过能够观察到,能够加以分析的实际作业的形式反映出来,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老师在课堂上要珍视这样的时刻,看出每一个学生听讲情况跟他对知识的思考和理解之间有什么依存关系。
学生思维的发展由低段的形象,动作思维及直观性思维逐渐向小学高段关于符号,概念的抽象思维过渡。抽象思维之所以必要,并不单单是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越来越复杂的学习任务,教师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可悲的现象:儿童在童年时期学习得很轻松,而到了少年时期,学习变得十分痛苦而艰难,以致不堪胜任。这正是学生没有养成思考习惯,思维能力低下的表现。所以,作为教师不仅要解决课堂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的问题,还有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的关系问题,及学生在学校的精确学习一定也必须建立在大量的知识背景之上。及阅读促进思考,思考亦促进阅读。课堂是一个神奇的场域,这里共生着智慧的光芒,教师负责的就是点亮学生的思维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