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本章开篇苏霍姆林斯基就直言不讳地指出:无论什么都无法弥补一个人荒废其思考领域,人应当首先在思考领域里成为劳动者。其实,无论儿童还是成年人,我们做事往往更愿意跟着感觉走,而不愿意消耗脑力资源去主动思考,这是人性进化的结果。但是,同时,人对于世界充满未知的兴趣,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所以人又愿意投入思考。皮亚杰说:我思故我在。所以,尽管儿童在自然状态下,懒于思考,但是,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让思考成为儿童的习惯。
怎样才能使紧张的,愉快的脑力劳动在学校里占统治地位呢?首先,老师要厘清一个观念:学生到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更主要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尽管在学校里完全不要识记和背诵是不行的,但是应该让脑力劳动及思考占居第一位。儿童的智慧努力不应当全部用在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爱因斯坦说:我们体验到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乏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战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考,首先需要培养培植思考的土壤---阅读。阅读是行成思考的最佳方式,因为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经验背景时,就不可能有深度思考。对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来说,他在脑力劳动上所花费的时间,大约三分之一用在阅读教科书上,而三分之二是用在阅读非必修的书籍上面的。对于小学来说,儿童需要海量阅读,在小学高段及中学时期,则需进行大量的广谱阅读和第二套大纲作为儿童思考的智力背景。阅读本质也是指向智力的,阅读自动化能力意味着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一边思考一边阅读。阅读的书多了,认知水平就提高了,思考也就随之发生了。
怎样才能使思考的活动在学校里占据统治地位,怎样才能使思考,认识,发现,理解和求知的需要,成为一个人的最主要的精神需要呢?儿童的求知欲只有教师才有可能点燃它。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年轻的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在自己所教授的学科知识面前是自由的。教师授课的自由度越高,便可以把更多的关注力放在学生身上,随时关注学生思维的发生。一节课上,必然由教师提出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为起点,在不断思考,探索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去主动实践,总结出规律性公式,概念,才是一节课完整的闭环学习。教师要注意到各个层次的学生的智力最近发展区,给予学生不同的智力挑战学习问题,监控学生认知过程,发现学生思维断链的地方,及时进行知识背景补充。让学生发现知识本身的魅力。苏霍姆林斯基因此总结教师课堂上要做两件事: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
另外,不能把学习只局限在教室里。只有开展与课堂上所学的东西没有直接联系的丰富的思维活动,才能为在课堂上的顺利学习打好基础。教师不能机械的把事实和规则从教师的头脑里搬运到学生的头脑里,要让学生能够看见,观察和动手,也就是生命在场的融入,请记住:智慧的双手能创造智慧的头脑。当学生作为一个脑力劳动者,发现许许多多的“为什么”,并且通过思考,观察和动手而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时,在他身上就会像由火花燃成火焰一样,产生独立思考,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思维训练的意义就在于此。学生借助这种思维训练就比较容易理解课堂上所讲授的科学基础知识。
回避思考本质上是回避失败!学生有时候不愿意思考,首先因为学生害怕出错,所以作为教师,不能以结果简单评价儿童的思考过程,要培养儿童正确地面对错误的态度---试错的过程就是在深度思考,必须让儿童有思考的安全感。思维训练一定不是千篇一律的,每一个人的个人生命气质不同,他们侧重的观察角度也不同,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发现的乐趣,就没有才能和爱好,就没有活的灵魂,就没有人的个性。思考需要自由宽松的环境,需要学生自己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感知思考真正的快乐!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长成不同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