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阴阳之气在上天,亦在人。在人者为好恶喜怒,在天者为暖清寒暑。出入上下,左右前后,平行而不止,未尝有所稽留滞郁也。其在人者亦宜行而无留,若四时之条条然也。
夫喜怒哀乐之止动,此天之所为人性命者。临其时而欲发,其应亦天应也;与暖清寒暑之至其时而欲发无异……在人者亦天也,奈何其久留天气使之郁滞不得以正周行也!
人有喜怒哀乐,犹天之有春夏秋冬也。喜怒哀乐之至其时而欲发也,若春夏秋冬之至其时而欲出也,皆天气之然也,其宜直行而无郁滞也。
(《春秋繁露·如天之为》)
【解读】
董仲舒认为,人的喜怒哀乐等情志的至时而发,犹如四时的暖清寒暑之气,皆“如天之为”,发于自然而不可稽留郁滞,郁滞则为灾患。
在《黄帝内经素问》中,详细论述了天地之间“五运六气”的郁极而发,致使产生一系列反常自然现象和灾害,严重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当然也影响到人体而导致诸多病证,故有“木郁则达之,火郁则发之,土郁则夺之,金郁则泄之,水郁则折之”等五种治法。
人的情志抑郁,也产生郁证,最常见的是肝气郁结。而气机的郁结,又往往导致痰、血、食、湿、热等的郁滞,总称为“六郁”。元·朱震亨制越鞠丸、六郁汤等治之。
【参阅】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五运之气……郁极乃发……太过不及,其发异也……太过者暴,不及者徐。暴者为病甚,徐者为病持……土郁之发,岩谷震惊,雷殷气交,埃昏黄黑,化为白气,飘骤高深,击石飞空,洪水乃从,川流漫衍,田牧土驹……故民病心腹胀,肠鸣而为数后,甚则心痛胁 ,呕吐霍乱,饮发注下,跗肿身重……
“金郁之发,天洁地明,风清气切,大凉乃举,草树浮烟,燥气以行,霿雾数起,杀气来至,草木苍干,金乃有声。故民病咳逆,心胁满引少腹,善暴痛,不可反侧,嗌干面尘色恶……
“水郁之发,阳气乃辟,阴气暴举,大寒乃至,川泽严凝,寒雰结为霜雪,甚则黄黑昏翳,流行气交,乃为霜杀,水乃见祥。故民病寒客心痛,腰椎痛,大关节大不利,屈伸不便,善厥逆、痞坚腹满……
“木郁之发,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大风乃至,屋发折木,木有变。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
“火郁之发,太虚瞳翳,大明不彰,炎火行,大暑至,山泽燔燎,材木流津,广厦腾烟,土浮霜卤,止水乃减,蔓草焦黄,风行惑言,湿化乃后。故民病少气,疮疡痈肿,胁腹胸背、面首四肢、 愤胪胀,疡疿呕逆,瘛疭骨痛,节乃有动,注下温疟,腹中暴痛,血溢流注,精液乃少,目赤心热,甚则瞀闷懊 ,善暴死。”
《左传·昭公元年》:“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是故审则宜类,以制六志……哀乐不失,乃能协于天地之性,是以长久。”
明·赵献可《医贯·郁病论》:“凡病之起,多由于郁。郁者抑而不通之义。《内经》五法,为因五运之气所乘而致郁,不必作忧郁之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