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有感
马伯庸的大名,不用太废纸张浓墨重彩。
这本《长安的荔枝》,拿到本书的第一反应便是那“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名句,初读此书的我也想着也许这书也是所谓的庸脂俗粉,所以尽管马伯庸的大名以为本书打了包票,可是到底攒了一年才姑且读之。
然而,真正读进去之后,我才发觉自己险些错过了一部佳作。这本书讲述了一个九品小官李善德在看似繁华无比的开元盛世,面临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在那个交通不便、保鲜技术匮乏的时代,要将保质期仅有三天且产于岭南、距长安五千多里之遥的新鲜荔枝运至皇城,却凭借着一股执拗与不屈,冲破重重艰难险阻,成功达成使命的故事。可故事并未就此止步于功成名就的俗套结局,李善德在目睹了为运送荔枝而引发的诸多人间惨象后,内心备受煎熬,秉持着心中的正义与良知,不惜触怒权贵杨国忠,仗义执言,最终被贬岭南,却也因此阴差阳错地避开了次年爆发的安史之乱,在乱世中寻得了一份难得的安宁。
一句话的故事,却成就了一本耐人寻味的小说。
故事开篇,正值贵妃诞辰,这位宠冠后宫的佳人渴望品尝新鲜荔枝,这看似简单的要求,放在当时的条件下,却无异于天方夜谭。那时没有现代的飞机、高铁,即便快马加鞭,日行最多也不过 800 里,更别提还缺乏冷藏技术来延长荔枝的保鲜时长了。老实巴交的李善德,就这样被同僚算计,接下了这注定荆棘满途的差事。
本来李善德已作出了与妻子和离后赴死的准备,可是内心的那种不甘促使他想拼尽全力一试。而此时的他,尽管有荔枝使的美名,充其量仍是个九品小官。运输的极限自难以言表,最可怕的却是同僚的掣肘,权贵的欺压。但就是在这样的绝境之中,李善德凭借着自己的坚持、不屈与机智,硬是在不可能中闯出了一条生路,让那新鲜荔枝跨越千山万水,出现在了长安城中。
然而,成功的代价却是惨痛的,一句“荔枝鲜”,引得几十年的荔枝果园尽数被毁,农民不堪赋税背井离乡,骑手马匹竭力日夜兼程运送赶路,涉险渡江,马匹横死。浩浩荡荡的出发队伍,能够走到长安的,仅一人,一骑。
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这些所谓的“枯骨”,其实跟成功的李善德没有太大关系了。因为,他成功了,他成功的用新鲜的荔枝踏上了通往富贵荣华的阶梯。但是,这一回,他又放弃了。他听到了来自自己内心的声音,他找到了杨国忠,秉公直谏,为果农,为驿官,为受难的百姓,因为他知道为了区区荔枝,早已不是劳民伤财这个字这么简单了。果农失去了父母留下的生命之树,驿官逃离家园躲避苛捐杂税,差人因力竭消失在路途中。
因为看见,所以不能忘记,因为记得,所以不能磨灭。
秉公直谏,却触怒权贵,濒临死亡,却因高层斗争幸免于难。
文章最讽刺却最巧妙的一笔在于,李善德由于触怒杨国忠生命危在旦夕,却又机缘巧合地因高层之间的权力斗争而幸免于难,最终被贬谪岭南。这在那些趋炎附势的同僚眼中,无疑是一件极其耻辱的事,他们对李善德投来的尽是嘲笑与鄙夷的目光。
然而,命运的齿轮总是在不经意间转动,谁也未曾料到,李善德被贬的这一年,正是天宝十四年,次年,安史之乱爆发,曾经繁华如梦、歌舞升平的长安瞬间沦为一片焦土,而岭南这片 “偏安一隅” 的土地,却意外地守住了宁静与繁华
平凡却又不平凡的九品小官,他的坚守与抗争,让人性的光辉在黑暗时代中的挣扎与闪耀。尽管渺小如尘埃,却始终拥有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命运的天平总会在不经意间达成平衡,这平衡起于正义与良知,却不止于勇敢与守护。
且叹:塞翁失马,焉知非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