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成〈正蒙〉日记143。2020-11-28》
今天是庚子丁亥乙亥,十月十四,2020年11月28日星期六。
三十篇4【六十尽人物之性,声入心通。】
船山的讲解,紧扣一个通字。他说:"人物之志欲情理,皆知其所自而随感即通",他说,人的精神、欲望、情绪、理性,(如果)都能知道其来源,"而随感即通",那么就会"处之有道矣"。
正如李旭老师说过的:"不要忘了,世上的关系,除了因果关系,还有感应关系"。这"随感即通"就是一种感应,其中,因为声音不须依赖形体,所以有更大的自由度且更具穿透性,比如说我们隔着一堵墙可以喊话,但只要蒙上眼睛就不能阅读了。
无论口语还是书面,都会遭遇到通与不通的问题,而通与不通的问题看似是口语或书面表达的区分与技术问题,实际上却不是。
通与不通的问题,首先且决定性地是"知其所自"的来源问题。
对此,船山开门见山地说:"合天之化而通之于物理",这里的"物理"实际上是"物之理"与"事之理"的双关,合并在同一个"物"字。船山的意思是说,感通的"所自"是"天"。
这就深刻了。
所谓的深刻是因为"天"是无限的,探究无限的"天",无法依凭日常思维的范畴形式,因为日常的事物和目的都是有限物,所以,用以解决日常事务的思维方式不仅不足依凭,更须摈弃之,然后可以深入到无限领域,所以说"深刻"。
这不是顺着原有思维方式"更进一步"或"深入一步"。不是。此路不通!
思维方式须转弯!
此时,日常思维方式的作用类似于警示线,用以防止误入日常范畴。所以,虽然遭到摈弃,但不是"消灭式"的,而是"调整任务"式的。
通与不通的问题,不是想的勤奋与否的问题,也不是所知多与少的问题。
黑格尔称之为辨证法。
海德格尔称之为沉思——形而上学沉思存在者之本质并决定真理之本质⋯⋯沉思乃一种勇气,它敢于使自己的前提的真理性和自己的目标的领域成为最值得追问的东西——但他又认为——这样一种沉思既不是对所有人来说都必然的,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完成的或者哪怕仅仅承受的。
明天继续。
【学习参考书目】
《张载集》张载著
《张子正蒙注》王夫之著
《诗集传》朱熹著
《诗三家义集疏》王先谦撰
《诗广传》王夫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