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清晨,“教育行走”活动会场中,张文质老师关于《值得每个人思考的“人生完成度”》的分享,如清风入怀,引人叩问生命本真。其言谈间的深刻洞见,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重新审视生活、探寻成长意义的大门。
一、生活:挣脱桎梏,锚定价值航向
“好人要联合起来做好事”,张文质老师的这句话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混沌迷雾。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被他人的言论所裹挟,却忘记了在“自食其力、衣食无忧”之外,更应追求有品质、有意义的活法。
张文质老师坦言自己唱歌五音不全,但徒弟却评价道:“不是你五音不全,而是你没有找到适合自己唱的歌。”这正如古人所言“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不应被片面的评价所困。我们要学会多给他人正向反馈,更要让自己的生活锚定价值——即便身处困境,也要主动定义“有意义”,这才是掌控生活的姿态。
在教育生活中,我们更应如此。不能只用负面标签评判学生,而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及时鼓励,让自己的话语成为他们成长的助力,这亦是为生活注入价值的一种方式
二、身体:以“活态”筑牢自由根基
“身体强壮、行动自如,健康无碍”,这是张文质老师强调的生活底气。走进教育行走夏令营的孩子,无疑会更加健康,他们变得皮肤黝黑,牙齿洁白,眼睛明亮,浑身有劲,恰如“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
不要把健康完全归咎于“遗传”,张文质老师分享道,自己90多岁的父亲,不抽烟不喝酒,生活规律,坚持骑车锻炼,还是个“体检爱好者”。他提醒我们:不要迷信遗传,关键要看自己为身体健康付出了什么,从而赢得身体的“自由”。
这种自由,是晨起锻炼时的呼吸畅快,是为热爱奔赴的有力步伐,是最实在的“生活资本”。对于教育者而言,保持身体的活态,才能以更饱满的精神传递知识,影响学生。
三、寿命:挺住与传承,延展生命温度
“活过平均寿命”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存续,更是生命韧性的彰显。要想提高中国教师的平均寿命,我们每个教师都肩负责任。
“挺住意味着一切”,生病时积极吃药是面对的态度,而生养后代、见证“孙儿一周岁”,则让生命在传承中寻得深远意义。正如“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生命的延续在传承中愈发厚重。
我们总在忙碌中忽略这份循环的温度,若能多参与、多感受,平凡的日子也会因传承变得厚重——这是生命延续的浪漫,也是“人生完成度”里温暖的注脚。教育,传承知识与精神,更是在延展生命的价值,让一代又一代在文化与智慧的传递中感受生命的温度。
四、自我实现:与“先天”和解,奔赴“完成”之路
张文质老师毫不避讳地自曝成长短板,让我们看清人都是“长板与短板的综合体”。不要被“天才标签”所绑架,关键在于何时觉醒“培养自己”的意识。“你的一生要靠自己来成全”,正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
“成为完成的人”,就是要将天赋与努力融入岁月,莫等老来徒留“天赋未用”的遗憾。要常叩问自己:“人生完成了吗?天赋用尽了吗?”每个人都应努力,竭尽全力去培养自己。
在教育中,我们也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发挥长板,努力成长,成全自己的人生。
五、职业:从“职业”到“命业”,活出平凡伟大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教育浪漫,让平凡的职业焕发出伟大的光芒。不要被“无组织、无职务,无课题、无奖项”所困,教育的“不朽”不在于头衔,而在于课堂上点亮的生命、写下的文字、传承的精神。
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即便从事“无待”事业,只要怀揣热爱与关怀,也能活出职业的厚度。让“立德、立功、立言”融入日常,这是张文质老师给教育者,也是给所有人的启示:职业不止是谋生的手段,更是实现生命价值的道场。
聆听张文质老师的话语,仿佛经历了一场深刻的“生命反思”。我们总是在“有待”中焦虑,却忘了“无待”的力量——身体的活态、生活的价值、自我的成全,本就该挣脱外界的枷锁,由自己定义。
无论是教育者还是普通人,若能习得这份“生命自觉”,用行动滋养身体、构筑生活、追求成长,让“人生完成度”牢牢握在自己手中,那么即便平凡,也能活得热气腾腾。这大概就是张文质老师的分享,馈赠给我们最珍贵的成长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