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片段】
缺少感受的行动,就像失去灵魂的躯壳;缺少感受的人对凡事都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更准确的说,我们在躯壳内装了一个混乱的灵魂这个灵魂总是“做A想B ”,无时无刻不在走神。
分心走神的原因无非两个:一是觉得当下太无聊,所以追求更有意思的事情;而是觉得当下太痛苦,于是追求更舒适事情。因为身体受困与现实,只好让思想天马行空。
因为走神,我们要么沉浸过去,要么担忧未来,要么幻想不可能实现的情况,走神可以让我们活在任何时候,唯独不能让我们活在当下。
分心走神背后的原因与我们大脑的记忆机制有关。人类的大脑使用背景关联记忆的方法,即借助事情的背景或线索等提示信息来让我们想起特定内容,比如我们只根据名字、声音、时间或场景等任意要素就能瞬间想起某人、某事,而计算机则会平等处理所有的信息,每次提取信息都要从数据库中挨个搜索一遍。背景关联记忆可以极大地降低大脑耗能,弥补大脑神经元处理速度的不足。背景关联记忆副作用是:我们听到、看到、摸到、尝到、嗅到的任何信息,都会引出一些其他记忆内容。分心走神随时都可能发生。
成长就是克服天性的过程,我们必须用觉知力和自控力去约束天性,否则就会被潜意识左右而不自知。
让感受回归行动。跑步时,把感受收回来,悉心体会抬腿摆臂、呼吸吐纳和迎面的微风;睡觉时,把感觉收回来,悉心感受身体的紧张与松弛;吃饭时,把感受收回来,感受每一口饭菜的香甜。
身体感受永远是进入的当下状态的最好媒介,而感受事物消失的过程会给你更是一种很好的专注力训练。它提示我们,身心合一的要领不仅是专注于当下, 更是享受当下。
【个人经历】
分心分神几乎是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的一件事。
嘴上说的,心里想到,手上做的事情可能都不相同,不过这样的概念我们早已习以为常。但是,习惯了这种分心分神的状态,注定了我们低效、无能的表现。
这个感受,最明显的感受,来自运动初期逐渐进入享受运动的体验。如同我们的身体从烦躁的自我回归到身心合一的自我。
在每天穿上瑜伽服,闭上眼睛,听着动听的旋律,身体慢慢松弛了下来。跟着电脑上的口令,慢慢开启了今天的运动。
我以为自己是真的可以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心灵就此与世隔绝。
实际上,我的思绪飘在了室外嘈杂的汽笛声,渴望去围观一下到底为何声音这么吵闹。好不容易回到动作上,发现今天穿的瑜伽服有点紧身,不舒服,是不是考虑下次再也不买这样的衣服,显得我的身材很胖;下一秒我又想着孩子会不会作业忘记带了,老师会不会马上发来信息......身体困在室内,思想天马星空。至少,在这运动之前的半小时,冥想的半小时里,我的分心走神正在上演着撕扯、纠结的戏码。
直到,这一刻,我发现老师口令越来越快,我的体式快要跟不上的时候,发现时间根本容不得我怠慢的时候,我才警醒过来。
心里有个声音会跑过来:“好好练完这节课,不管发生什么事情,等会在处理。”
于是,我调整自己的呼吸,跟着电脑里的节奏,手、腿、心一步一步跟上,此刻,也没有了手忙脚乱的尴尬了。十几分钟后,我才慢慢进入状态,找到那种身心合一的自由舒畅的感觉。
这是运动,从一开始的分心分神,逐渐进入身心合一,需要我们用觉知力和自控力去约束,否则,我们很容易就会被这种潜意识左右了而不自知了。
如果一直是分心分神,你会感觉自己的手和脚会变得特别僵硬,动作笨拙、协调性极差。想想看,走神的时候,身体始终某个部分都是僵硬的,神情始终紧绷的 ,可能让你往左,你朝右走。
如果是身心合一,你的身体都会变得特别柔软,享受每个体式下释放的力量感和柔美感,轻松自在、配合完美。感知会更加灵敏一点,思考就会更加深入一点。
当然,从开始的走神,进入到身心合一的状态,整个过程,其实最大的感受就是,我的思绪没有时间去逃离,我的动作没有办法在不集中注意力的情况下完成,必须要全神贯注才能做到、做好。
这里,也给我们一个提示:想要做什么事情,想办法让自己在当前的状态中,有且只做这一件事情。如果走神,我们将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你不得不全神贯注专注在你的事情。
运动时,你走神,轻则跟不上节奏,重则可能运动受伤。可见,分心走神代价较大,你得花全部的时间在这个事情上。
而当我全神贯注投入运动时,你会享受到身体逐渐变得轻盈、轻快,完成每套动作心情变得特别充实、愉悦,你在这种环境下, 自然就沉浸在身心合一的状态中,无法自拔。甚至很多时候,不自觉玩着玩着,我们自己都会忘记运动了多长时间了。
所以,觉知力是把我们的思绪拉到当下,专注自己正在做的行动上。
关注着你的行动,感知着你行动时的感受,这才是身心合一的体验。一旦你感受一次,你会很享受这种身心灵合一的归属感。
【行动指南】
当我们分心分神时,接纳人类的这种天性,保持觉知,及时收回感受,怎么做呢?
1、关注当下在做什么,收回感受,用心去感受行动释放出来的能量。
2、允许自己有分心分神的时刻,有意识去收回自己注意力,将注意力拉回到当下。
3、当自己现在做的事情与思绪不一致的时候,可以试着闭上眼睛,放弃眼见为实用心去感受内心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