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回答反思自己教学的不足,通过板书“混合物=食盐+水+沙子”帮助学生理解混合物的组成,进而思考如何分离。思路清晰,方法得当。
二、老师不断激励学生探究,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也非常值得称赞!学生的科学探究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我们期待孩子们在生活中去运用。
三、本课的一些小建议:
1.深入分析本课教材:
本课是《水》单元的最后一课,引导学生思考“增加和减少水分,盐的水溶液会发生什么变化”,通过实际观察活动,认识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本课是重在培养三年级孩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在经历过程不断总结反思来发展认识、提升能力的一节课。所以,本课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本课中学生要用到筛子、搅拌棒、烧杯、滤纸、酒精灯、蒸发皿等器材,完成筛混合物、溶解、过滤、蒸发四个实验操作。涉及的过滤、用酒精灯加热蒸发水这两个规范实验操作,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是很大的!35分钟时间内,要落实这两个规范操作,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而分离混合物的实验操作实际只是验证学生想到的分离办法是否可行的过程,而非本课要培养的主要技能。所以我们可以调整实验器材,降低实验操作难度,科学分配课堂时间,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用于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有理有据的思维活动。
2.可以增加“有结构”的材料,搭建学生解决问题的支架。本课需要分离的是对象是食盐和沙,两种物质颗粒大小差不多,用一般的方式是无法进行快速分离的。需要想到两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性不同的特征才能找到解决办法,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因此我们适度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调整,更好的突破教学重难点。可以增加有结构性的材料(大米),完善学生的思维过程。因为分离大米与食盐、沙三种物质,学生会想到先用筛是因为它们颗粒大小不同,让学生找到分离方法与物质特征之间的联系。再让学生思考食盐、沙两种颗粒大小差不多的物质如何分离,通过寻找两种物质更多不同的特征从而想到解决办法,建立起特征与方法之间的关系,从固体分离逐渐过渡到固液分离,为学生解决更复杂问题找到了方法,让学生思维逻辑上更加缜密和周全。
3.删减记录单,实验器材可简化,重点落在分离这三种物质的思维过程。本课活动手册上是对食盐和沙两种物质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对于学生来说,食盐、沙都是熟悉的生活物质,在二年级也已观察过食盐和沙,学生对这两种物质的特点是很熟悉的。本课此处的观察记录的目的是要通过找不同,想到分离方法,而食盐和沙是否溶解,是无法通过直接观察所得,是学生的经验之选。因此可以删去对食盐和沙观察的记录。如果规范进行过滤和蒸发实验,耗时长,我们可以选择便于操作的挂耳式滤纸,容量大,过滤快,便于观察到实验结果;同时用点火器、蜡烛、长柄勺加热蒸发食盐水来替代酒精灯加热,降低实验操作难度,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用于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有理有据的思维活动,以及解决问题后的回顾、整理与总结。
教学反思:三上1.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1、在对橡皮泥、纸进行变化时,学生对于“有没有产生新物质”存在争议:比如改变橡皮泥时,有2位学生加了水,让橡皮泥变软了,于是认为橡皮泥从固态变为了液态,变成了新的物质;而在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