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观义144:成公十二年·听话要听音 言为心声,对别人的话,保持必要的敏感,也是避免受辱的关键。 孔子讲:“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
《春秋》观义144:成公十二年·听话要听音 言为心声,对别人的话,保持必要的敏感,也是避免受辱的关键。 孔子讲:“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
《春秋》观义143:成公十一年·如何赢得他人长久的敬意 今人皆知“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却很少有人真正愿意下恒久的功夫,求时间的复利。孔子是个典型的“长期主义”,因此,他...
关于课堂高质量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把教研作为提升学科课堂质量的根本动力 1、完成对教研组教研、领导分包教研的管理优化,合理保障教研时间; 2、完善教研组对备、教、批、辅等重...
《春秋》观义142:成公十年·越界讨好等同自取其辱 凡事都应该有个度,超过了这个度,便是“失礼”。 孔子讲:“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
《春秋》观义141:成公九年·什么才是一个邦国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如果仅从一隅去理解孔子,常常会有失偏颇。 孔子讲“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称作宝马良驹的,并不是盛赞它日行...
《春秋》观义140:成公八年·“漂亮话”拿不回“汶阳之田” 孔子倡导“博学于文”,曾经嘱咐自己的儿子伯鱼——“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与此同时,老人家又是一个反...
《春秋》观义139:成公七年·论求神拜佛的“重要性” 有一次,孔子谈到卫灵公的荒淫无道。季康子听闻后向孔子请教,既然诸侯国君无道,卫国为什么没有灭亡呢? 孔子讲:“仲叔圉治宾...
《春秋》观义138:成公六年·失了“有恒”,打脸事来得有多快 孔子是个典型的“长期主义”者,他不语“怪、力、乱、神”,说到底就是笃信于“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对于侥...
《春秋》观义137:成公五年·“无倦”这块试金石 《论语·子路篇》开篇即讲“子路问政”,本来孔子是不乐意谈的。因为在孔子心目中,“孝乎惟孝,友于兄弟”就是“为政”。在谈及为学...
两只船怎么踩,才不至于“翻车”?这是一道看似无解的命题。 但有时候,人难免会在临对这一类处境时,选择明知是无解的“不得已而为之”。 成公二年,面对强大楚国军队的大兵压境,鲁成...
《春秋》观义135:成公三年·人生合宜的“不二法门” 没有任何一本书,可以教人解决所面对的一切问题。 正因为如此,才会有“听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之说。庄子讲得更明...
《春秋》观义133:成公元年·到底是该“远虑”,还是该“思不出其位” 《论语·卫灵公》篇中,孔子讲:“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没有长远的谋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实际上,...
《春秋》观义134:成公二年·疯狂而不失人性的集体侥幸 《论语·颜渊篇》中,有一则特别令人费解的对话。 孔子的得意弟子颜渊向老师请教什么是“仁”? 颜渊之于孔子,最大的特点是...
《春秋》观义132:宣公十八年·究竟该忙着干点什么 孔子的弟子曾子得了重病,鲁国大夫孟敬子前去看望他。曾子没什么好回报孟敬子的,只好同他讲了一通肺腑之言。 曾子讲:“鸟之将死...
《春秋》观义131:宣公十七年·人间事无非“孝悌” 孔子有个弟子叫闵子骞,孔子盛赞他——“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闵子骞的生母早死,他的继母负责照顾一家人的饮...
《春秋》观义130:宣公十六年·各种溢美之词背后的“不好” 孔子讲:“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这话绝对是孔子在借左丘明...
《春秋》观义129:宣公十五年·与其“舍生”,不如“杀身” 《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讲:“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一百多年后,孟子展开著名的“鱼肉与熊掌”之论...
读《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有感 阅读《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一文,虽觉此文系一家之言,还是为作者的系统思考感到由衷的敬佩。真教育无他,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而已,就...
《春秋》观义128:宣公十四年·死亡其实是道单选题 《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讲:“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一百多年后,孟子展开著名的“鱼肉与熊掌”之论,他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