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北京
  • 久世浮倾(踏鞴往事.月夜)

    人物 御舆长正——目付,御舆家继承者,鬼族武者御舆千代的养子 桂木——御舆长正的手下 吉三郎——同为御舆长正的手下 丹羽久秀——造兵司正,一心传丹羽家继承者 宫崎兼雄——造兵...

  • 180
    _伊 ·

    身体艺术的主题很容易令人联想到弗兰肯斯坦。的确,这篇小说是秋老师看完弗兰肯斯坦大概两个月内写出来的,受到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同时秋老师当时也阅读过这类创造主题的同人文,所以就有了这篇小说。

    其实秋老师写小说很看重的是某种情感张力或者哲学概念,总而言之就是主题先行(应该是这么说的)。秋老师也很喜欢用写诗(我心目中的诗)的方式去写小说,看重词句的精致性,注重整体的氛围营造。所以秋老师写的很多小说有种悬浮感,离现实很远。可以算作是绮丽的梦么?反正我自己是这样觉得的(应该吧)。在写身体艺术的时候我首先捕捉到的是造物者和造物之间的情感张力,主要是造物者单方倾注的情感。这种情感其实大家都有大概的体会,特别是创作者,看自己的作品就像看自己的孩子。但是真正创造的是人,就会引发道德伦理方面的追问。毕竟,创造者同时会是造物的主,君王,父亲,爱人,或是镜中的自我。如果只是单纯地将造物当成仆人,这种情感张力就将不复存在,因为父权式的支配会摧毁一切浪漫。所以主角必须将造物当成自己的爱人,孩子,甚至是自己的新生,是平等甚至比自己更高的主体,这样他对造物的凝视就会更具情感价值和哲学意味。这样的主角可以是女性,但是说实在的,我实在把握不好女性角色,所以我只能将主角设定为男性。同时我想起TS艾略特的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犹疑的中年男子。那种感情基调正是我所喜欢的,也是我需要的,所以我将主角设定为中年男子。那么最适合研究造人的,便是长期生活在学院的教授。他会离世俗很远,又有足够的渠道,精力,财力。因为他已经没有别的野心,一心扑在造人的伟业。这兼具学术的追求和个人情感的寄托,也便于他这样说服自己(冠冕堂皇的说辞可以掩盖内心的惶恐)。他的造物必须是完美的。在这里我将造物设定为男性,因为我认为,兼具爱人,孩子,镜中自我的,还是以男性少年为宜。倘若让老男人凝视女性年轻的胴体,实在是很恶心的行为(虽然凝视少年也很恶心我说);除此之外,大规模地展现女性的身体之美,可能会被判定为低俗(。。。),同时对秋老师来说也是无米之炊。而少年在秋老师的美学之中占据有非常高的地位,毕竟少年的身体是充满朝气的,纤细而尚未成熟,会有无穷多的遐想。比起女孩他们更匀称,比起男人他们更单薄(虽然现实里很多青少年时期的男孩皮肤出油而且非常难闻我说),是秋老师心目中完美的体型。同时秋老师也更容易掌握男性的形体,所以选择造物为少年男性。

    选择完主角之后,重要的是怎样选取叙事视角,怎样安排结构和情节,怎样让情感能够自然地流露并且能够完整地呈现。之前的作品秋老师习惯用第一人称叙述,因为这样可以更直观地抒发内心的情感。但是运用在这样的主题会显得油腻且邪恶(皮纸血墨:你在说什么),所以我不太想用第一人称叙述,但第三人称会显得刻意且虚伪,所以也遭到否决。这样看来,第二人称会是不错的尝试。我想到造物者在更广阔的背景里,他也是造物主的造物。造物主当时创造造物者的心情,很可能奇妙地和现在的造物者有着共鸣。同时,现在造物者的形象也预示着他造物的悲剧,带有宿命的循环和美必将消逝的悲剧。所以我选取造物者的造物者,即造物主的视角叙事。他全知全能,能够洞悉造物者的内心,就像洞悉自己的内心。这使小说蒙上一层薄薄的神圣讽刺性。狭小的实验室也和无限的宇宙形成巧妙的对比。同时你这种叙述也会拉近叙述者和读者的距离,让他们暂时放下道德方面的戒备,专心欣赏完美的造物身体。这样也方便进入造物者的意识,以意识流的写法展示他最真实的心理,毕竟人无法不对神坦诚。暗示造物主对造物者的绝对控制,主和君所在的那一层。

    接着我想到,最适合凝视的场景是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这是最神圣也是最罪恶的时刻。第一次见面会大体确定印象,定下基调。同时,对创造者来说,第一次看见自己杰作的喜悦心情是很难有任何情感能够企及的。那会是狂热,是反复地欣赏,也是自恋达到顶峰的时刻。创造者在看着爱人,也即另一个自己。但是沉浸在这种狂热之中,他并不会意识到这点。而在这种狂热冷却成灰烬之后,他会突然自惭形秽,觉得自己配不上这般光彩照人的完美杰作。这是他的过去所决定的。这样他创造的动机也便说得通,便可以在审视造物的身体时回顾他从前的遗憾,将过去和现在以及未来联系在一起。所以我将故事设定在造物已经完成,却还没来得及睁开眼睛的短暂时刻。在狭小黑暗的实验室里,他在无影灯下注视自己漂亮的影,以疲倦却满怀爱意的眼光。他期待着造物睁开眼睛,却又害怕造物看见他便会离他远去。在这之前,他会贪婪地将造物印在脑海,跟着造物艺术般的身体,眼睛的爱抚。小说正是从这里开始的。

    写到这里怎么就已经这么多了,算了先这样吧。

    罗讷 评论自身体艺术
  • 身体艺术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或造物者的独白 无影灯下,少年单薄的身躯看起来格外孤独。 这个念头很快就被你抛到脑后。就像等到房间完全被光束占据时,你也不会再纠结摁...

  • 如果你要问世人什么是爱,总有人认为这是不言自明的概念,仿佛这是个不值得思考的问题,但在罗讷老师的笔下,爱这个概念承载着更多,更多沉重又精彩却也使人怅惘的感受。

    爱是幻影,爱是折磨,爱是渴慕而不得的痛苦和在欢欣中实现对自我(同时也是爱人)的报复的痛苦之间的短暂的甜蜜章节,爱是失控。

    当你俯身望向湖面,倘若那倒影从水中浮现,倘若那洁白的面庞化作实体,你便得到了爱,你的亲吻引起的不再是徒劳的涟漪之嘲弄,而是另一个人的回应和笑容。

    在《厄科》中,厄科是男孩厄科的灵魂与那喀索斯的外貌,前者是爱的象征,后者是美的象征。当真如此么,那么首先,何为美?阿佛洛狄忒的雕像矗立于塔楼的中央,坚不可摧,而那喀索斯不过是一道渺小的剪影,他太过纯粹,所追求的如同泡影。

    纯粹的美会溺亡于水中,就如那深沉的夜色,即使亮起爱欲与折磨的灯火,对于那喀索斯的命运来说,仍旧是一道只能在当下沉醉的幻梦。

    与摇曳的盛大的却也终将熄灭的灯火不同,灯火为两人搭建融合的舞台,在那之前,厄科恒常的太阳性却是吸引与拒绝的一体两面,而将这太阳之光辉拉扯下来的力量是甘愿承受痛苦的愿望。

    没有人能够抗拒做梦的诱惑,梦是极致的巧合,它发生在命运之中,而做梦之人误把巧合当作命运,而命运女神只是冷眼看着人们沉沦其中,因为她深知自己也没有纺织命运的丝线,人之命运,就连众神也无法改变。

    那喀索斯是单纯的,然而单纯也就是纯粹,同时是偏执的代名词,所以他是一个极致的单点,极致的不完整,是孤寂本身。厄科是否是他的影子?他与他在个性上完全不一样,但如果爱的解读是那个古老的宗教故事,那厄科就是从这个极致的不完整的存在身上分出去的部分,就像夏娃之于亚当。你那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气质中暗藏的是万众瞩目的光芒和意愿,尽管你将其视为堕落。

    容貌并不出众的,衣着却很考究的,巧言令色的厄科啊,那喀索斯又是否是你的一个关于爱的幻影,一道最隆重的回声,从文章的启幕响至落幕。

    也许只是幻梦的嵌套,那喀索斯与厄科一个淹没于湖水,一个淹没于自己的回声,他们共享同一份爱而不得的哀愁,你感到怅惘么,也许这就是罗讷老师想要传达给你的,最深的悸动与遗憾。

    厄科

    Ⅰ 天穹阴悒,四野阒寂。 远处,群山消隐于潮湿的雾气。 湖水如镜,没有一丝涟漪。 那喀索斯跪坐在湖边。寥廓的天地间,他的剪影显得微小不堪。 可他仍是世界的中心。 他出神地注视...

  • 幻影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我听见了……奥尔拉……这是他……奥尔拉……他来了!” 阴云密布的日暮时分最为肃杀,若是由晴转阴则更添几分不祥。那些乌云聚在一起窃...

  • 180
    _伊 ·

    算了既然写在这篇小说下面那就顺便评评这篇又双叒叕无人在意的■曼德拉■■。WPS不让我打字符所以我在那边将这篇小说命名为曼德拉档案。这篇其实写得很快也没怎么思考,而且大多数传闻来自涩泽龙彦的毒药手帖和种村季弘的怪物解剖学。虽然不是照搬但改写程度有限,要是我名气大已经在抒情的森林那里出现了。这篇写得确实有点草率,元叙事层面没怎么设计过,基本上想到哪写到哪,所以看起来有点乱乱的,而且真实性也不是很强我说。这篇是真正的类型文学,涂黑这种手段不是很新奇,和那种SCP的文章差不多。但是秋老师涂黑太多模棱两可的地方太多可能有点削弱叙事流畅度了我说,而且不是很高明,所以想当作解密游戏来玩就算了吧,会很失望的我说。里面那幅曼德拉草的图片倒是我自己摹的,可以看出秋老师实在是不擅长绘画口合口合,线条实在是太难控制了。秋老师要是有生之年能学会画画我就画漫画去了,真的,视觉的冲击绝对比文本要更震撼。要是秋老师会画漫画的画就把厄科给画成漫画,啧,有些分镜早就在我的脑海里了,真能画出来的话我绝对每天早上醒来都看一遍。坏消息是秋老师完全零基础啊我说。总之秋老师的小说更多是他的欲望结晶,不要把秋老师想象得太高尚了我说。

    灵感来源是曼德拉相关的三个词(我知道在原来的文化当中他们不是完全一样的),曼德拉草,曼德拉效应和曼德拉记录。属于是一拍脑袋觉得有意思就写了。重复也是这篇里面制造恐怖的手法,很多都是典故。哎呀在恐怖小说里也不忘掉书袋吗哈基秋你这家伙。其实这篇应该看得出来是研究曼德拉草的家伙发现曼德拉草的叫声是可以杀死伪人的而非像传说中的杀死人类。他在为全人类谋福祉的幻梦里拔出曼德拉草,结果发现自己是伪人。其间他还自我欺骗满足了自己的私欲鲨了童年的同桌现在的房东喂养曼德拉草。当然这只是一种解读方法,把主人公看作谵妄者也完全没有问题,不可靠叙述者就是这样用的,但是高不高明是另一回事。伪人也是互联网现在很火的都市传说好吧不能算都市传说只能说是一种被亚文化圈广泛接受的怪物原型。文本写得很零碎,这也正是修订的家伙想要达到的效果。这种亦真亦假真假掺半的都市传说才是他们隐藏自己身份的最好方式我说。到后面甚至又加了点科幻元素我说什么曼德拉草是人类的祖先,这就更多的是一种宿命的循环,预示着伪人终将代替人类我说。感觉这篇没什么好说的,写的时候还是挺好吧没有那么爽(坦率)。大概是之前坦露心迹累了,那就到这里吧。其实有的时候看还是很恐怖的。秋老师真的还是放不下恐怖小说,啧。

  • 120
    ■曼德拉■■

    保存这份文本,然后仔细阅读。请相信,这并非谵妄之后的胡言乱语。 相信吧。 请先相信! 我求你相信!! 不许再怀疑!!! 但是,不,你也要保持清醒。清醒的标志就是时刻怀疑。 相...

  • 180
    _伊 ·

    第七章是舞会,其实按道理来说是高潮,至少在原版或者说上个版本是这样的。跳舞那段我还是很喜欢的,虽然没几句可以喜欢的句子,总之在这么多人面前只要彼此知道彼此的秘密实在是非常好磕……那喀索斯发出声音但是听不清和厄科做口型没发出声音看起来结果是一样的,但可以明显看出两个人对这段感情的态度不同。后面两人都尝试对方视角的生活,那么结果是那喀索斯对厄科的报复。可以看出那喀索斯的容颜确实很吃得开,遭到孤立是他自身的性格原因。总之两个人互相报复实在是非常令人抓心挠肝(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可能大多数人不会懂)……那个弄臣其实是男孩,总之他也小小地满足了自己的心愿。在人群里耳鬓厮磨什么的还是太暧昧了,这种不想碰见但被迫挨来挨去还带点小动作简直是非常地好吃。

    第八章更是重量级。其实作为少年的那喀索斯不太能理得清自己的情感,这很正常。不过厄科还是有点手段,直接来那喀索斯的房间,表面上是维持角色扮演的约定实则是来行诱惑之事,抓住那喀索斯没想明白又心有不甘的心理防线溃败空隙关键一击。然后他们就开始……其实我不太会描写这种事情但是写起来还是很带感的。其实写得少比写得多更好,就像漫画画出关键分镜一样,剩下的大家自己脑补就好了我说……反正某个人想到的场景都是不一样的。事后谈论哲学问题其实也是很好品的不是吗(有人懂吗)……这种时候我就不搬出什么酒神精神的话来了,反正我看到这里也已经堕落了,不想再思考了,仅仅只是贪恋文字的欢愉。

    最后一章的开头就表面两人其实好了很久了,但是厄科不太老实,总是去放纵。刻意暴露给那喀索斯简直是有些太……总之有点虐恋的感觉,反正可怜的小鹿除了厄科也无人可爱,不管怎么样他都离不开。这个时候只剩下男孩什么都没有,而且这种事情那喀索斯都不得不原谅,却不愿意爱自己,还是有些没有尊严的。总之他又要许愿(为什么是又,按道理读到这里应该还不知道),于是揭示真相(大家早就猜到)。那么厄科收回愿望。至于他为什么不再许愿呢,大概是因为他已经说得这么无懈可击,神还是能耍赖不让他的愿望实现,他已经心灰意冷了。醒来莫名其妙流泪其实很符合我的审美(?),厄科的记忆像还未散去但注定回不来的梦。那喀索斯凭着本能和冲动拼命追寻,最后还是避免不了溺毙在欲水里的结局。那么玩弄命运的众神怎么会心碎呢?最后的叙事是谁呢?是真正认识自己的厄科,他重复着这个故事,重复着絮语……所以这篇小说其实叫做厄科不叫那喀索斯,因为厄科才是这篇小说的叙述者,他才是核心……写到后面好像不知道在写什么了我说……

    罗讷 评论自厄科
  • 180
    _伊 ·

    第四章开头又很孤独,和第三章结尾形成反差或者说就是第三章结尾的顺延。这个场景在初版也有,我保留下来。那喀索斯在这里遇到一个难题,就是厄科到底是不是自己?他其实是想亲近厄科的,毕竟厄科和他一模一样的容貌就是他所爱的,能满足他的肉体之爱。但另一方面,厄科的精神气质几乎是和纯洁的那喀索斯完全相反的。那喀索斯和厄科其实都深受流言的困扰,在这种环境里,厄科和那喀索斯不可避免地被比较,对追求自己独特性的厄科来说难以忍受,所以他对那喀索斯很敌视。那喀索斯也能察觉,但他不想让爱上自己的希望自面前溜走,同样的月圆之夜,他想起校园传说,下定决心用自己的痛苦去换来爱的希望。这时,他注意到男孩的窥探。

    第五章之前,我要说一下,当时传说里的仙子是将厄科的名字给了和那喀索斯一模一样的少年,这个少年有那喀索斯的外貌和厄科的性格;男孩是被迫分离的见证者,因为他的命运不可改变,但愿望必须实现,所以他被剥离,失去许愿的记忆,作为整个故事的见证者……好像有点难理解,总之理解成众神是表面上帮人实际上爱看戏的乐子人就好理解多了。在这里,厄科揭示男孩窥视者的身份,说明对于这个和自己有着一模一样灵魂的人,厄科也是很骄傲地不满的。可以看到之前男孩还想将厄科当作自己的狩猎对象但毫无疑问厄科可比那喀索斯难搞多了……那么男孩退场。在这里厄科戴上那喀索斯的蝴蝶结,这个动作可以看作是暧昧也可以看作是挑衅。总之可以确定,厄科知道那喀索斯对自己的情感,那么这样性格恶劣的家伙想要玩弄纯洁的小鹿是很好理解的事。牵手很暧昧,做着亲昵的动作说着满是恨意的话真的很有张力我说,总之我当时写的时候一定笑疯了……

    第六章是情感关系的转折。那喀索斯再次心灰意冷想要跳湖。总之那喀索斯其实也意识到自己对厄科的感情是有违伦理道德的。我很喜欢这一句“他的死会很美,那样就不会有人心碎。”就在这时,厄科突然出现救下了他。其实那喀索斯幸不幸福真的是完全看厄科怎么想,天啊,真是卑微的爱。其实厄科和男孩一样,也是对那喀索斯存在爱的情感的,但是比较骄傲(虽然也能暗戳戳地偷窥……)总之我觉得这段交换身份简直是神来之笔(虽然可能也是很常见的设定),太暧昧了,简直是张力拉满(虽然我写出来有点干就是了)……然后又是一些较劲情节,反正我是很爱看(我们写作只顾自己爽的人是这样的)……“让所有人作为见证。”天啊,太浪漫了……在这里出现一段maybe的情节,反正我是觉得很多事情都在一念之间。这种难以以理性权衡利弊的选择时刻,就是命运降临的时刻(《皮纸血墨》里我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

    罗讷 评论自厄科
  • 180
    _伊 ·

    《厄科》有着经典的神话作为原型,大家都知道纳西索斯与水仙以及回声女神厄科的故事,我的改写其实比较中规中矩,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不过这篇小说在很久很久之前(其实也就3年前)有个更详细也更粗糙的版本,但我当时写那个版本的时候太屈从欲念,所以那个版本写得就emm……不适合放在公开场合去看。总之我觉得这个故事还算是比较值得写的故事,当时我也觉得会是我一生中常写常新的故事(现在看来以后只会越来越不想写,所以千万不能想着万事俱备才开始写作,一定要趁早啊趁早)。

    我说其实这篇小说是按中篇的规模展开的,但字数太少只算得上短篇……有很多值得丰富的细节,其实画成漫画也很适合,可以增加一些人物丰富设定和背景再写一些支线。不过畅享这些可以在睡觉之前,现在我要回顾这篇小说。第一章讲述的就是那喀索斯顾影自怜,谁能想到我最开始的时候写句子这样节省,分段这样任性……总之一开始呈现的就是孤寂清冷的氛围。用倒影展现那喀索斯的容貌。有神话原型作为依托,大家基本上也知道那喀索斯的内心和他的结局。在这里出现窥探者的角色,那么读完的读者都知道这里是那个男孩,也就是厄科。厄科在暗处窥探那喀索斯,因为他爱那喀索斯,甚至不惜以自己的名字为代价许愿,得到那喀索斯的爱。在这里他变相拯救那喀索斯,毕竟神话里他落水就去世了。那么在这里其实也暗示神话的另一种可能,同时也暗示这个故事的虚幻性。在这里那喀索斯的蝴蝶结是被后来回到林中的男孩捡到,天啊这样的狂热粉丝真是可怕。最后有种镜头拉远的感觉,同时也是回到开头。就像湖水的涟漪般循环,这也是我想达到的整篇小说的结构。

    第二章开始补充背景,同时也体现出那喀索斯在人群里的孤独。男孩这个角色在这里首次登场,那么聪明的读者已经猜出没有名字的话其实他就是厄科(应该非常好猜吧)。在这里那喀索斯看的书我到后面其实也没有说出是什么书,是因为我觉得没有什么必要。反正希腊神话就有这样的传统,那喀索斯看点奇怪的书也很正常对吧……总而言之这个看书的场景我非常喜欢,他幻想着别人视角里的自己正是出于对自己的渴望。这里男孩说猜到其实是他苦心孤诣每天视奸的结果。在这里男孩暴露了自己的想法,他没有明说,毕竟还是得留好退路。在这里那喀索斯没有想到男孩说的爱人就是他,不知道第一次看到这里的聪明的读者有没有猜出来呢(应该比较好猜吧)。在这里我认为两人的对话不是败笔(不像《爱的观念》),那喀索斯其实不避讳自恋的事实,并且愿意为之寻求理论支持;而男孩厄科回答那喀索斯的话其实没有那么准确,因为他仓促之下很难形成自己的理论,只能花言巧语地复述那喀索斯的观点,再移花接木,为之后自己的告白也好什么也好打好预防针……总之两人思想不在一个层面,更多的是对那喀索斯的肉体之爱。厄科对那喀索斯的了解更多是基于观察,花花公子很轻易地能通过观察结合自己行之有效的老手段骗取别人的心。后面引出传说,也是(明晃晃的)伏笔。在这里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好奇厄科在这里有没有许过愿。这个大家就自己去猜吧,我觉得写得很明显(当然是许过了)。“人的命运不可改变”也是赤裸裸的伏笔,其实也是贯穿整本《大幻想家》的箴言。

    第三章开头很不寻常,叙事者发生变化。这里插进的是厄科的日记,那么也暗示新出现的一模一样的“厄科”对那喀索斯的观察,他是别人眼里的那喀索斯和那喀索斯以及厄科灵魂相融合的产物。在这里是戏剧化的场景,两声“厄科”同时响起其实也是(明晃晃地)暗示男孩就叫厄科。这个场景其实可以大做文章。厄科和那喀索斯的唯一区别(外貌)在脸上的痣,这是瑕疵,或是印记?那喀索斯对厄科一开始是惊讶,有些不敢相信的;厄科对那喀索斯更多的含有挑衅。那喀索斯敏锐地察觉到厄科和自己的不同,所以一开始没打算退让。但眼睛欺骗得他越深,他就越觉得自己的美梦成真。在这里,厄科的表现令那喀索斯想起过去的自己也是强有力的催化剂。但我其实很喜欢看一些相互较劲的场景毕竟你好我好大家好就没什么意思了(当然我好像也爱写这种)……总之那喀索斯和厄科的大戏正式拉开帷幕。

    罗讷 评论自厄科
  • 厄科

    Ⅰ 天穹阴悒,四野阒寂。 远处,群山消隐于潮湿的雾气。 湖水如镜,没有一丝涟漪。 那喀索斯跪坐在湖边。寥廓的天地间,他的剪影显得微小不堪。 可他仍是世界的中心。 他出神地注视...

  • 180
    _伊 ·

    其实秋老师还是很希望有谁能帮他将脑海里的灵感写成小说的。就是他只负责提供灵感和阅读,那些无聊的桥段就丢给写手去写。那样会很幸福的。但是他很怀疑有没有谁的文字能完全符合他的口味。他现在有1篇20000+的小说没有写完,还有2篇10000+的,甚至还有三四篇6000+的(虽然字数不是判别小说的重要标准),搁置得太久了完全不想写了。他不写的话也没有人会帮他写,只能等欲望来的时候再动笔。对秋老师来说,文字也像是一种游戏。其实他还有无数篇只写了开头的小说,可以试着和别人交换开头写小说;或者尝试用别人的文风写小说;或者用自己的文风改写别人的小说……总之玩法是非常多的,就是玩家比较难找,再有就是懒惰比较克服。况且,要是在这样的交换里,某一方认为自己付出得更多,觉得另一方的态度太轻浮或者油滑,在谈论中透露出轻蔑的口吻,对那段关系都会是毁灭性的打击。就像是交换心脏,很危险但很令人着迷。

    还有就是秋老师根本不关心现实世界是怎么样的。他的小说很虚浮,也因此很轻盈。很多人觉得文字是该用来反映现实,进而改变世界的,秋老师仍然对此持保留意见。这种作家也许很重要,但是秋老师大概永远不会是那样的写作者。他不关心人类,他只关心自己。这是可以很坦率地说出来的事情。秋老师对除自己以外的家伙一无所知,用他们的视角和口吻去写作难免带上讽刺的色彩,好像他们的遭遇不过是写作者拿来供读者消遣的谈资。这样的写作者要是一开始站在怜悯的立场,那么整部作品就完蛋了。很多不高明的小说总是能透过文字看到作者的嘴脸,其实秋老师也不例外。但是秋老师写的本来也是自己,所以没有什么自媚的风险。秋老师不太喜欢一些非虚构写作也是这个原因,写作者会将他身边的家伙都染上他的印记,被书写者的主体性被覆盖,实在是太糟糕。秋老师没有针对任何人只不过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写的东西都不太成体系。当然他也不太喜欢写得太专业,专业性也具有极强的攻击性,好像用了术语写的东西就都是对的了一样。他更喜欢这种琐碎的絮语,这样看到这段话的人不至于将他的话奉为圭臬。重要的是要保持思考和怀疑,这种形式有助于引发反驳。

    秋老师大多数时候还是很真诚的。开始写的时候觉得有种迫切的需要,不写他就要被压垮。写完回看发现暴露得太多,太直白,其实毫无必要。算了,写都写了。不过这么短的东西写起来的时候心境就已经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这样看来他能写出那么长的小说简直就是神迹啊。他开始在自己的小说下面留评论其实也是欲望驱使,毕竟他真的会反复阅读自己的小说,并被自己深深地感动。那些评论其实既不全面也不专业,因为写到一半通常激情就已经消逝,到后面都是匆匆结尾,但他还是坚持唱独角戏,以排遣自己的孤寂。他更愿意给自己的小说写,一方面就是他更熟悉自己的小说,不怕露怯(也怕暴露创作者的浅薄。读者仔细分析结果作者跳出来说我没想那么多那读者是会被嘲笑的尽管他本人可能不在意);另一方面也是作为创作者秋老师拥有绝对的权威,不用担心这那的可以随便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必担心开罪别人。啊,多么无聊的家伙。秋老师的写作一方面就是欲望的驱使;另一方面,他相信着总会有和自己一样的家伙最终会看见这样的文字,那时候那个家伙就会明白,他并不孤独(同时也不独特)。秋老师正是依靠这样虚妄和捉摸不透的信念活着的。最后,赞美秋老师,赞美他愿意做无聊的事情。

  • 180
    _伊 ·

    和这篇小说无关秋老师找个地方发泄一下。

    总是会有这样的时刻,焦虑、迷茫、悲伤、渴望……这是身为写作者的秋老师不得不面对的时刻。他不知道别的写作者会不会有这样的时刻。大多数写作者总是对自己的创作过程闭口不谈;或者他们谈了,不过是他没看到。对他来说,写作是神圣的,是卑劣的;是痛苦的,是幸福的。写作从来都是一种矛盾,恰好他也是。所以他错谬地将写作认成自己,将写出的文字认作是自己的镜像。他爱着镜里的虚影,可是他不知道,或者更多时候选择忽略该如何面对自己。

    其实文字是应当被严肃对待的。不论是身为作者还是身为读者。对秋老师来说,其实他不写作也能活。然而,他不写作的时候总会有种焦虑,逼迫他去将作品完成,否则就教他看见时间的阴影。时间总是足够的,但是想起来就会觉得永远不够。
    秋老师不缺乏灵感,而是缺乏持续写作的耐性,因为他的写作几乎全是凭着激情。激情散去,秋老师就失去创作的动力。他无法对他的文字不坦诚。但是,这也是危险的行径。泛滥的情感倘若失去约束,对作品来说是种损害,同时,这种自我书写倘若不能得到足够的情感回报,就会转化为另一种创伤。当然。秋老师其实一直不怎么在乎有没有人读他,也不在乎有人有耐心去读懂读透他的文字。他其实并不指望,因为有时文字自身的内涵会远远超过他的心灵。况且,在这样的时代,谁都有自己的痛苦,谁都更愿意去书写而非阅读。其实不是这样,可是他仍然觉得这是写作者远远多于读者的时代。

    秋老师现在大多数时候是用键盘,在WPS里面敲字。正文通常用宋体,五号;格式是两端对齐,首行缩进,1.5倍行距。他会刻意避免在每行的末尾留出标点符号。涉及到引用的部分他就改用楷体,仍然是五号。他现在莫名其妙地讨厌一些笔画很少的字,在正式的作品里他想方设法地弃用,或者找词去替换掉“一”“上”“比”“护”这类外形不够饱满的字。这给他的写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他讨厌不够精致的语词,所以尽可能地将句子写到在他眼里足够漂亮为止。他的写作很零碎,而且持续的时间很短。他大概能保持1小时的专注力,够他写出300~800字,然后他就需要休息。他会经常回看之前的文字,并感叹自己的文字是那样美丽。他边看会边修改一些细枝末节的表达,基本上不会大规模地增删。即便很多时候他知道有些地方太多或太少,他也没有修改的兴致,因为激情已经逝去,还有新的激情等待着他。他会在快要到结局的时候变得急躁,这导致他一些小说的结尾仓促而无力。不过在回看的时候会重新产生新的激情,这新的激情会使这些文字变得顺眼;而他也会不断地重新赋予这些文字以新的意义,以此来说服自己。他相信自己作品里的每一句语词都有其存在的价值,绝对没有闲笔。反正他总能找到理由。

    写到这里他感觉好多了,因为他确实实实在在写出了点什么,那种冲动也差不多耗尽他的精力,他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去休息。他有追求么?他对他的文字实在是有些苛刻,但是他实在没有什么野心,将这些私密,充满欲望的文字发在什么期刊杂志上去供根本不了解他的人去品评。当然,这种文字也不该给熟悉的人看,这是更危险的事情。就像秋老师在《皮纸血墨》里写过的:“谁要是真的写下内心的隐秘,谁就为别人留足嘲笑的把柄。”在这里也可以看出秋老师真的很爱他自己的文字。不过秋老师自己也不愿意去看别人的文字。对他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审美偏好。其实他阅读文字也凭着一种激情,很多互联网乃至文学期刊上那些书写的腔调、价值取向或内容根本就不合他的口味,他看到就会想吐。另外有一些人的文字太稚嫩,根本没有细读的必要。他自恋吗,当然这还不够明显吗。除去值得阅读的经典之外他更好奇同辈的家伙们在书写什么,充满活力和想象力的家伙更容易得到他的青睐,虽然他们根本不需要也不知道他的青睐。看到写得好的他会嫉妒,写得不好的他会嘲笑,可是他根本写不出完整的批评文章将那些不足之处一一指出。他其实也根本不爱社交,哪怕是互联网社交。进入一个圈子要花费的精力实在太多,他哪还有剩余的空闲去酝酿激情,再让这激情发酵成文字呢。但是他其实也很渴望和人谈谈。总之就是不想付出只想索取的吸血鬼。好在他内心的枷锁太沉重,总是自觉地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所以还没有祸害过别人。

  • 永夜梦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催眠曲 我想和我的朋友佐治出去玩。 —那我会想念你的,一整天。记得早点回来。 不,我没说我们要分别。 —你要带我一起去么。 不,我不是要...

  • 180
    _伊 ·

    伯乐推荐语:这篇小说运用了很多意象,并对美的哲学进行了探讨。如果美即原罪,任何形式的保护是否都没有意义?自由和禁锢哪一种才是更为正确的培养(教育)方式?病弱的美少年图利普是被禁锢的郁金香,他的美是一种被限制的美,苏莱耶则是太阳的象征,引诱图利普出走寻求自由,父亲弗洛尔是一种美学暴政,想要给美虚假的自由,最后的对决写得精彩,留白似乎在预示着什么。诗意化的语言、精妙的表述表述方式更是显示出文学的极致美丽。

  • 180
    _伊 ·

    最后就是高潮部分,经典的暴风雨夜。我说这篇小说也是带有很浓重的哥特美学意味的,要素同样也是拉满的:封闭空间,家族命运,偏执的爱……秋老师真是忘不掉哥特小说唉。然后这在密闭空间里读恐怖小说也很有厄榭府倒塌记以及拧螺丝开头的既视感,确实是完全一样的手法我说虽然秋老师这里的有点意义不明。这是秋老师写到一半烂尾的众多小说里的一篇,拿过来用用,谁知道以后还有没有机会看到,要是谁有兴趣可以帮秋老师写一写但是大家都很忙唉。一直缺失的镜在这篇小说里显现出来,还有双生子,雷雨夜,哥特的氛围更拉满了,但是互文性其实没有特别强我说。在中间穿插监护人的叙事,其实这里房间内部变得有些诡异,这也是幻觉说者们的有力证据。抽搐和强直这种真的也是很哥特了。读的小说里还引用了经典吸血鬼德古拉的片段,吸血鬼在镜子里没有倒影,这也是幽灵说者们的想法。当然,死去的弗洛尔也不该有图利普这样的镜影,不是么?

    最后的片段当时有点为写而写的感觉,就是写的时候没有那么有激情,只是为了🈶这样一个大家都能想到的该有的结尾。之前也说了在这里为了不让叙述者说我所以写得也是非常难受的。当然监护人认出弗洛尔的那一段还是🈶它该有的效果的,结合秋老师之前的分析这认出来就显得更加好品了。一开始图利普像是不在场的,他更多地想等苏莱耶和弗洛尔分出胜负,这就是幻觉说的支撑,这里是图利普精神挣扎的外显。哎呀,这里弗洛尔已经不再美了,就像从坟墓里爬出来的家伙非常地颓朽。然后是意图非常明显的辩经。设定参考1819世纪,有枪很正常。弗洛尔坦白这是他的试验,其实这也是秋老师最初的想法,就是弗洛尔是假死,意识到自己对图利普的病态控制,想看看自己死后图利普本人是否会按照他的期望成长。但是他没办法冷眼旁观,最后出手干预,这样弗洛尔和图利普的关系是非常扭曲的。当然秋老师最终还是决定写的模糊一些暧昧一些,使多义性赋予文本更多价值。最后最该有的结局是图利普亲手完成弑父,但是秋老师在这里设计成一场意外,弗洛尔是自己坠楼离去/死亡的,响板在这里莫名其妙地派上用场,大概是因为图利普将苏莱耶看作自己最终的救赎吧。所以图利普没有很坚定地完成弑父(精神),而是被新鲜事物吸引暂时转变得符合世俗意义的健康(幻觉说者的观点),这也是会有尾声的原因。

    尾声是监护人的日记,解释一些疑点,很直白地点出需要读者怀疑的东西。秋老师总是很不相信读者因为他不相信自己总觉得自己写得不够明白。图利普再也不写日记,监护人也点明这是一种矫枉过正。实际上他是在为弗洛尔遗憾,对吧。图利普选择苏莱耶,监护人重塑弗洛尔的计划也落空。阴湿男鬼又开始窥探别人的幸福(或许吧)。其实这里的场景是监护人在翻图利普的日记,所以看出监护人控制欲也很强。苏莱耶是在炫耀,宣告对监护人的胜利。脖颈间是尚未愈合的伤口。监护人为了争取图利普,喝掉饮品。但是也暗示饮品里有药(包括结尾诗里的毒鸩)。这是苏莱耶的教唆还是图利普自己的选择呢?杀死监护人是不是弑父的延续呢,苏莱耶是不是为图利普的揉替扫清一切障碍呢。反正这篇说得很少,仔细分析的话可以读出更多的东西来。不过大家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吧,秋老师写爽了反正(坦率)。

    说起来本来是想吐槽的但是写着写着又开始满怀爱意地自我夸赞还给自己写高超了。果然,怀着满腔爱意写出来的文字就该被以同样的爱意对待呢。但是秋老师辨别不出别人的文字是否是以爱意写出来的,他对别人的文字也不能做到真正的爱。果然要想高超还得自己来写,啧。秋老师没救了。

  • 180
    _伊 ·

    到这里就点题了郁金香的培养方法终于出现(在激动什么),反正就是弗洛尔留下的相当于是家规(?),监护人的怀疑很有道理要么是弗洛尔太自恋这种东西都要留档要么就是他的刻意安排,丢失的日记使监护人怀疑是不是他拿走自己接着写了。啧,这是读者该思考的问题,当然看作秋老师在故弄玄虚也完全没有问题,因为秋老师就是很低劣的(骄傲),反正漂亮的语词他自己看爽就行了(坦率)。再描述一下图利普之前(其实要更严重一点)的生活,既是补设定也在推叙事。我不会死的这句话很值得玩味捏,为什么呢,难道是父亲没死不急着团聚吗,还是在精神交战的时候生的意志更占上风一些呢。或者,穿着晚礼服,再加上监护人的对比,会不会是图利普在策划一场和父亲一样的死亡呢,在这种仪式完成之前他不会结束自己的生命?这句对弗洛尔的引言也是一个转场,双关也很明显很明显了。监护人找到苏莱耶说明他还是相信苏莱耶的,当然也想确证一下黑袍男子是不是弗洛尔。监护人其实有一种价值判断就是苏莱耶说的是真的,当然这可能是事实也可能是他内心的渴望,即弗洛尔没有死。因为秋老师固执地不写我所以大家可能忘了这是有限视角叙事,不要忘记哦。哎呀这边这两句话有点俗套我说但是是秋老师为了躲避审查机制的妥协,就是他亲自点明这俩家伙只是朋友但是是不是只是朋友他自会判断。然后你看监护人又幻视弗洛尔,在这里隐含的是一种遗憾,说明他当时的回答不如现在的苏莱耶那么精彩,所以他心里也有一种愧疚(后面其实有着明显的描写),就是觉得自己没有能够救下弗洛尔。大家在读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监护人这个叙述者也是可以被塑造的人物哦(大家都注意到了秋老师只不过他们对你这种低劣的把戏不感兴趣)。然后监护人带着苏莱耶来到图利普的房间,这是拯救的尝试。趁着谈判的间隙用钥匙打开房门,其实这也暗示他们的拯救是一厢情愿而不是图利普的愿望。一进去就是很美很梦幻的图利普看夜色(死亡空虚)的场景,要是拍成电影虽然很俗套但一定很精彩(可以配音乐也可以不配)。图利普自己说自己在做梦,幻觉说的家伙们可以说这是他精神交战时的清醒,知道父亲的想象就像都频一样是危险也是不得不依赖的救赎。幽灵说的家伙们也可以说这是弗洛尔的骗局,因为思念图利普所以在夜里跑来跟他见面,因为偏执在夜里给他灌输自己的信念,但是骗他是梦,因为自己已经死了,开的窗就是他的逃跑路线,树叶飘落的动静就是弗洛尔猫猫落地的轻响。不管怎么样相对来说梦里(自以为)的图利普显得更坦率,可能这就是他被压抑的真实自我,也许弗洛尔也喜欢这样的图利普呢。监护人虽然将图利普培养成弗洛尔但他仍然坚信自己是在帮图利普逃离阴影的,这点大家不要忘记。他一边不认同弗洛尔的方式一边用引用盛景一般引用他的美学观念,也是很矛盾的。白天醒来之后图利普就又开始暴躁,这种暴躁也是不安的体现,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但他很快表现得温驯,因为他快要举行死亡仪式,或者说他的斗争里父亲的阴影被新人驱散。然后他们去玩,监护人又看着,啧,这盖斯的窥视感。他忽然看到弗洛尔的日记,这也是一个疑团,是幽灵说的有力证据。当然幻觉说也可以说这是弗洛尔的解谜游戏(这样好像有点牵强因为秋老师现在写累了),其实这日记像是对弗洛尔一生的回顾,谈到弗洛尔对图利普的情感,这还是很好懂的我说,这是这篇小说最容易看出来的部分了,看不出来的话说明秋老师写得太差了。

  • 180
    _伊 ·

    还是图利普的日记,日记里记的不再是父亲而是苏莱耶。作为同龄人苏莱耶的影响相对来说就更温和,目的性不是特别强,没有像成年人那样有着这样那样的小心思(并非没有)。其实苏莱耶是有点觊觎图利普的肉体的但是比起父亲或监护人那样让图利普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还是要温和些的(好像这想法有点危险我说)。其实秋老师设计图利普的时候还是将他设计得很天真的,其实参考了点吉尔贝尔但是比吉尔贝尔要纯洁许多而且因为没有那方面的需求所以没有那么病态我说。然后回到一个场景,所以整体还是线性时间只是插了更多的闪回。在这边图利普其实也看到了自己的倒影,很明显图利普不可能看不到自己的倒影虽然他们家好像没有出现镜子但是其实说明弗洛尔的控制还是漏洞百出的因为是违反人性的。然后监护人又想到弗洛尔哎呀其实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监护人对弗洛尔有着深深的执念,你死了住进你家帮你看孩子整体想着你的美学观念偷偷翻你的日记记得你每个生活细节哎呀监护人的阴湿男鬼味好重秋老师也很喜欢但是真正的男鬼其实也在看着你监护人你想到这个的时候会不会暗爽呢哎呀我去秋老师现在非常理解为什么意识流小说不加标点符号因为写得实在太爽了想法根本停不下来。而且监护人对图利普的观察也很明显地带有审视艺术品的意味,啧。然后这里没有写图利普出门之后监护人在想什么因为这篇文本确实留白很多,但是大部分读者作为正常人应该不会去想这么多吧。秋老师自己重看是真看爽了哎呀。镜头忽然就转到苏莱耶把图利普扛回来我说有点像事后(?这里不是无人区秋老师算了反正也没人看),有一转就是他们安置好图利普之后谈论这件事情,跳跃性确实还挺强,不过秋老师很喜欢这样跳过琐碎的细节这样我们就可以专注于情感分析。这种转场就相当于电影里面用一面墙作为剪辑点平滑地从一个房间过渡到另一个房间,大概是这样的,应该可以想象出来。这里苏莱耶看到了一个黑衣男子,后面大家知道这是弗洛尔的幽灵或者是没死的弗洛尔这是对幻觉说的一种挑战因为苏莱耶没有见过弗洛尔他是不可能凭空想象一个黑衣男子的但是幻觉说的维护者也可以说这个黑衣男子和后面的弗洛尔不是同一个人,而且这也有可能是集体幻觉出现的一个契机(秋老师你在搞什么难道想要有人像红学家一样研究你的作品么省省吧你写成这个样子)。监护人很不出所料地又想到了弗洛尔。这里图利普突然出现,推翻苏莱耶的说法,他指控是苏莱耶想要腔伤他。这里的描写太暧昧了很明显受到吉尔贝尔的影响我说,很有揉欲色彩但秋老师觉得自己写这种场景不像老男人那么油腻恶心,反正他自己是这么觉得的,要反对的话他也没有办法。苏莱耶的苍白可以是惊讶也可以是心虚,总之就是不可靠叙述魅力时刻。因为图利普的指控可能是他父亲的教唆(弗洛尔存在说),想要独占图利普所以将苏莱耶赶走图利普照做,幻觉说者可以就把这段看作是谵妄然后随便找哪里的精神分析来背书(秋老师不懂精神分析他随便说的)。然后又是很瑟覃的场景我说秋老师真的还是挺会的虽然我也不知道在会些什么。在这里也体现图利普有一种自毁倾向,秋老师觉得长期压抑的人都会有这种倾向(也有可能是从吉尔贝尔那里继承过来的你真的好爱他秋老师)。在这里苏莱耶的克制是本性还是伪装,也没有定论。只不过监护人大概已经看傻了我说好像没有看傻不过是在静观其变哎呀其实培养方法这个题目蛮科学的因为教育也是一种试验不是么,他还在那里想弗洛尔苏格拉底助产术其实也是从克尔凯郭尔那里看过来的。反正这一整段秋老师觉得写的很好值得他反复阅读(?好低劣的自夸我说)。然后图利普赶走苏莱耶之后又回到之前的生活,幻觉说者会认为这是图利普自我的挣扎,父亲对他的影响和他自己意志的一种交战,其实也说得通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