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天津
  • 180
    _伊 ·

    伯乐推荐语:如果文字是镜,那么这篇直白便是镜中镜,也可以说是元叙述的一种创作方法。文本层层嵌套,虚实结合,试图把读者也拖进了这场关于身份继承的游戏。哈哈,写得真的跟真的一样。

    回到正题。我可能是简书里看罗讷的文最多最细的读者之一,但我的狂热程度和对罗讷老师的理解显然不及文中这个叙述者,原因是我的天赋远没有他(他们)高。罗讷的文字有一种极致的绚烂,同时又有一种极致的病态,属于很有辨识度的那种文本。从我第一次刷到他的文开始,他的创作水平显然提高了很多,每次阅读后我都会有一种“写得也太好了吧,虽然我也不确定自己看到的是不是他想表达的东西”这种想法。这篇文先是提出了账号继承的荒诞的设定,然后这个叙述者对罗讷的文风进行了解构和模仿,最后他又宣布其实他就是罗讷,我读完之后首先的感觉是,真是羡慕作者完全沉浸在小说创作的乐趣之中啊,其次才回到作者对文学创作体验的独特感受上来。阅读是危险的,创作同样是危险的,因为文字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媒介,而是具有生命的寄生体,它们会钻进你的眼窝,篡改你的记忆,直到你再也分不清是自己的在解读文本,还是文本在解读你,创作行为本身会异化扭曲,最终重构一个人的灵魂。

    非村 评论自我厌倦了
  • 我也想拿罗讷老师的手机,然后阅读《#19夜不能寐》《戏剧之夜》《学校的戴诗》《飞来石》《蛾》《长方体》《墙中之人》😟️😫😭

    我厌倦了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自恋者的自娱自乐 如您所看见的标题,我亲爱的读者,接下来我将坦白一桩事实。尽管这真相的确无足轻重,并且无人在意,但是,我不想再欺骗自己。...

  • 我厌倦了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自恋者的自娱自乐 如您所看见的标题,我亲爱的读者,接下来我将坦白一桩事实。尽管这真相的确无足轻重,并且无人在意,但是,我不想再欺骗自己。...

  • 180
    _伊 ·

    伯乐推荐语:一次理发却生发(發还是髮,哈哈)出无限的思考,着实厉害,按照小说中的理论,可以推断作者应该发量惊人。
    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一个人换了发型给人的感觉会完全不同。那是不是意味着,当所有人理一样的发型,个体的独特性就减弱甚至被扼杀,当这种“理”的过程涉及到自由、创作和对真实自我的期待,是不是另一场精神世界的阉割呢?细思极恐,然而这样的事情似乎一直都在发生,无论是通过经济压力、群体暴力还是社会需求,它们一直都在发生……

    非村 评论自理发
  • 180
    _伊 ·

    雅各布主动解围(推动剧情发展),在这里叙述视角偏向雅各布,对同一件事的不同叙述还是会看到不一样的东西的。这里对恶魔的描述还是很带感的我说。雅各布也知道伊萨克的感情,两个人都很有分寸感啊我说。真的很耽美……其实伊萨克的爱和雅各布一样都是很炽热很坚决的。画像里的少年其实就是雅各布在火光里的场景(剧透)我说,至于为什么伊萨克看不出来,这就是恶魔的把戏。可恶的恶魔把伊萨克的尸体P掉(不是)……没有取到取景框里面。这看客即是纵火者是明示了我说。孩子们在看视频的时候一定要想想拍视频的人。

    然后是召唤恶魔的仪式。这种东西即便我知道也不该真的写出来,反正凑点元素意思一下。寻常的召唤肯定是叫不动恶魔的(恶魔是要灵魂的),黑弥撒是要有祭品的。是谁呢,当然是为爱疯狂的伊萨克。在这里引用sj,这个故事很典了我说,虽然我是从克尔凯郭尔那里看来的。怎么还有莎士比亚我说,算了,习惯了。这种场景真的是,我很喜欢我只能说。但是伊萨克你为什么要拉雅各布的手杀死你自己?我写的时候可能是疯了,但这样确实更有张力。然后是死亡感觉……我又没死过只能想象着写写……还是见到了。说起来这种不能相见的爱人也是很带感的设定。好吧,召唤恶魔许愿究竟是哪里的设定来着。总之一手策划整件事情的恶魔一出来就装无辜……说起来这恶魔是谁来着我好像没有设定那时候。死亡美学。还是没忍住嘲笑,就这么对乖宝宝,坏。神明和恶魔的区别究竟是什么这个就见仁见智我随便一写。然后雅各布想让伊萨克复活。这种走一圈回到原点也是很经典的悲剧设定了我说。

    在这里戛然而止,时间来到五年后。按雅各布的叙述,召唤来的是神明,救活伊萨克就消失。但大家都知道这不是真的。这种不能说出口的真相也是悲剧的经典设定。背景是两人将要分离。理性地说(知道整体剧情),这对雅各布来说是好事,可是爱总是超越理性的。主教的谈论动摇伊萨克的信仰,多么讽刺。这里穿插叙述当年的场景,也是很有紧迫感了(真的有吗 )。伊萨克你还是忘不了恶魔。这样的话其实伊萨克将雅各布当作救命恩人更不会相爱多么悲剧。这里的火光其实就暗示画像里的就是雅各布。伊萨克带雅各布一起去,也是考虑雅各布的心情,多么善良,这下雅各布高兴了。但是伊萨克陷入深深的思考。那么最后,在月光下,在戏剧化的时刻,雅各布被摘掉面纱,露出伊萨克日思夜想的面容。两个人终于压抑不住情感,以身体进行更直接的交流。但是恶魔的诡计达成,雅各布的灵魂被取走。伊萨克亲吻着尸体,也心碎了……真是完美的悲剧啊我说。

    总之这篇小说的戏剧性还是很强的,虽然逻辑可能没有那么严密,但还是展示了巧思(自恋),而且这个人设写起来也是非常爽的(坦率),偶尔回过头来看看还是很有感触的。好像我也没讲什么新东西……果然我不适合写评论之类的。

    罗讷 评论自着魔
  • 180
    _伊 ·

    《着魔》是我当时觉得语言不好(不够精致,尤其是结尾部分),可是仍然很喜欢的小说。这种寄宿学校是我很喜欢写的环境,封闭、狭隘、压抑、神圣,很哥特,适合作为cult类电影剧情发展的场景,也许这篇也有一点点cult片的味道。伊萨克和雅各布是很常见的名字,但因为这篇小说的zj元素,这两个名字其实也被赋予了额外的含义。也许没有……总之当时写起来还是很带感的(坦诚)。

    开篇就很压抑我说 。这种学校一般都是建在很荒凉的地方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反正与世界隔得越远,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情谊才会更坚固。故事自教堂的布道和唱诗开始,在这里很明显可以看出伊萨克和雅各布完完全全是两种不同的类型。雅各布是很典型的乖乖男,伊萨克更偏向于秩序的反抗者。差别和天地一样大(家境、性格……)的两个男孩,却在这狭窄的学校被强迫着挤压到一起,真是很有宿命感(?)的悲剧我说。

    奇怪而又随心所欲的转场。虽然但是我说这种梦境醒来的转场是很常见而且屡试不爽的。梦和记忆和现实的关联,一些暧昧的错认、误会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我觉得很适合春天,去年好像也是差不多时间写出来的,好吧还要早一些。雅各布这种乖宝宝很典型,我也很喜欢写这种角色。说起来为什么总是写眼睛当然是因为写作者本来就很喜欢漂亮的眼睛……瘦弱的乖宝宝主动承担照料的职责,我说这也是很具有反差的人设了……虽然我当时好像没打算当这种类型文学来写但这种人设真的很有品我说。画中的少年出现,他是谁呢(明知故问……)?恶魔在这里出现。这里的场景像是恐怖电影才会有的桥段,但也暗示是恶魔在引诱伊萨克,为他扫除一些障碍。我说其实伊萨克也挺好的,不想把雅各布牵扯进来。不过没想到雅各布对伊萨克的爱是超越他的信仰与原则的。被漂亮的眼眸注视着是很难抵御的诱惑……我说这里好像夹带私货了,没关系忽略掉。我想说的是这种风云人物的相见还是很有张力的虽然我好像没有写出这种张力……这里主要是从伊萨克的视角切入的。不过雅各布的跳级也足以说明这位循规蹈矩的乖宝宝不像想象中那样好控制,他显然是有自己的主张的。这种爱有点莫名其妙我说但设定如此还是蛮带感的。但是伊萨克也是正常人我说,太善良了,不敢辜负雅各布的爱。说起来这里的叙事总是在闪回但应该没有特别乱……总之恶魔的形象其实是反映各人心中的欲念的,这种设定很常见。普通学生害怕恶魔,看到的就是怪物;伊萨克有不敢说出口的爱,于是他看到的是雅各布(恶魔伪装版);雅各布心里只有伊萨克,所以他能看清恶魔的本相。我说雨中行走这种场面在校园剧情还是很常见的,我甚至叙述了两遍,从两人视角展开,可以看到伊萨克(克制着)没有太多想法,雅各布的视角写得更暧昧些我说。补点设定后面。伊萨克对雅各布是像关照弟弟般的,他怕辜负他的爱。

    罗讷 评论自着魔
  • 着魔

    狭窄的窗框挤压着荒原和天穹,逼迫它们彼此交融。 牧师的布道词弥漫在伊萨克的脑海,朦朦胧胧的,既挥之不去,也看不真切。那沉闷的语调自穹顶漾开,回荡在他的耳畔,令他本就慵懒的心愈...

  • 理发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我从来不爱去理发店,过去不爱,现在不爱,未来……未来的事谁会知道。不过至少现在,在这里,这种拒绝是不被准许的,他们会用尽各种办法逼迫我妥...

  • 180
    _伊 ·

    故事伯乐村村推荐好文之二,简书社区守护者联盟超赞支持。

  • 感谢老师的解读与喜欢🥺

    雾中的哀悼

    【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我看到那些孩子们 他们都长着一样的脸 就像看向没有镜子的墙壁 想象我所拥有的面庞 于是 所有将要言语的 都被席卷的沉默替换” ———————————...

  • 180
    _伊 ·

    伯乐推荐语:一个被白雾逐渐侵蚀的现实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人脸辨识不清,人际关系变成形式主义,学校教育本应该充满生机,而教师面对的却是四十八张白色面孔,白雾中的怪物啃食人骨,那个本应该死去的徐涛正在进食活人的生气,好像一切都在崩坏都在消失……
    小说的主角陈静是一位老师,当她看不清学生面容的时候,其实是她的内心创伤对现行教育方式的应激反应,在应试教育的流水线上,个性与差异如何才能不被集体吞噬?但她可以做的仍然很少,她是受害者,同时似乎也在成为共谋者,我们可以从文本中感受到她内心的撕扯,文本运用意象元素将她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冷静的叙述下是汹涌的暗流。
    我特别喜欢这句话“无处次,她写道,无数次被迫直面世界上不合常规的扭曲的现实,无数次因眼里的景象与他人不同而自我质疑,无数次真心的举动得不到他人的理解,无数次被恐惧和悲伤击倒而走在背道而驰的路上,这些瞬间都不该被遗忘。”

  • 可以滴老师!伊这个笔名比老倔牛(哈哈哈当时不懂事,也是起了个误会颇多的名字)要用的久的,被这样叫我超级开心!

    然后是回答老师的问题,我的答案应该是不会,无论是作为作品被他人写出超出我本意的精彩解读的作者,还是似乎写出了作者本人认为的超越原作的评论的读者,我都不会被打击😉前者的话就像金镶玉,也许我这块玉不值钱,但金子很保值(?),我很感激,后者则是不悲观地认为这是交流的错位,因为无论是我的还是作者本人的理解,都是自然流动的小溪,最终都要汇入这篇已完成的作品的河流之中☺️

    接着是关于人的本质的问题,其实老师的思考非常正确且全面,当本质变成故事确实就有使人沦为客体的风险,这其实也是我恒久在思考的一个困境,即我似乎很难把握我的主体性(老师的思辨能力很强!并且延伸出的观点直指我最核心的忧虑!)

    鼠鼠弗斯,好萌呀这个称号😚关于手指伸进心里搅了一搅的形容也不突兀,很形象!能读到这篇文章也是我的幸福!

    死亡进行时

    楚浅走在熟悉的街道,一如往常。 “……最近你在做什么……” 两个男人立在一棵法国梧桐底下谈话。叶子轻轻落到楚浅身前,将他们模糊的话语埋进他心间。他们该是久别重逢,他想。 “我...

  • 文章虽短,但不愧是罗讷老师,其中的哲学隐喻丰富、深邃、环环相扣,大抵是一个关于死亡(虚无)与意义(连结)的故事,而这些隐喻所指向的便是那个哲学史上最关注的词汇之一——存在

    (本人哲学功底极差,所以只是尝试着,尽力地来评论一下😣)

    存在,being,to be的名词化,它本身可表一种状态,最近在做什么?我在死去

    我们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脏的跳动,都意味着正在死去

    故事发生在一个永恒的黑夜,一如往常,熟悉的街道与不熟悉的人,然而所有的人们,都不过是夜的投影

    代表同生共死的梧桐树下的久别重逢的二人,一根白色的细线连结的父女二人,风平等地撼动他们,也撼动他们之间的联系

    风卷起梧桐树的叶子,叶片在风中颤动,正如那句我在死去的揭示,也许我们只是一段吐息

    当女孩既无悲伤也无欢快地剪断那根细线,意义的彼岸也跟随着这跟细线,跟随着父亲的消逝而消无了,也许天真者不是不知死,而是不知死的意义,也正是在这天真中,才饱含着惊人的漠视与残忍,那尚且挺立的似乎不会倒塌(不尽然)的肩膀上,也就承载了老妇碎裂的眼泪

    无数个,无数个瞬间滋养的头发,剪断又新生的头发,最终被用来填补时间在她脸上造就的悲剧的沟壑

    那沟壑如若添加了“永恒”二字,便是一道深不见底的可怕沟壑

    绿色小人滑稽的跌倒状态,如何才能永不跌入深渊呢,罗讷老师为他赋予了一种西西弗斯式的悲壮,那小人显示出一种向黑暗苍穹不断走去的挣扎,然而有时候,因那不存在月光的夜空,走向天空或许与跌入深渊没有区别

    主角楚浅问出那个永恒的问题,失去意义的人该归往何处,除了虚无还会有什么别的回答么,傻瓜,他接受了这个回答,剪掉了身上的线头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哲学的含义“爱智慧”,其中的智慧却要人们首先承认自己的无知

    我不知道罗讷老师是否是这样认为的,但我最近确实认可人的本质是故事的言论,存在不过是一段风中的颤动,一段声波在口耳间的传递,为此如果要永恒地维持下去,就要克制唇瓣间相触碰的,沉默的欲望(所以,也许持续不停地写作下去也是一种爱吧)

    不断地在虚无与虚无之间坠落的主角,就像一只不断在笼子里奔跑的仓鼠(评论的严肃性终于还是被这个比喻毁了),带起一阵奢望着永不消逝的风,要将自己的存在,永恒地,永恒地讲述给他人

    不知道罗讷老师有没有读过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因为《审判》的评论里老师说对卡夫卡了解不是很深),我在读到商人出现时,脑中想起的便是这篇

    多荒诞啊,主角的行为艺术被套上商品专用的玻璃罩,他的深刻被商人当成了吸引人的幌子,以低廉的价格售卖给一群看不懂的观众

    没人知道他是否一直在做这项工作,安保人员守护的也不是主角的价值,而是商品(老板)的价值,所有人看着一个不断死亡的人,然后忘却着死亡

    终于,其中一位身材纤细的安保扣动扳机,将装置艺术中的主角楚浅枪毙了,于是他不再困在对存在的追寻与叩问永恒中,他回归了温柔的虚无

    老师在《审判》的评论中自谦说文章中缺少沉重的内容,但这篇文章短短两千字便蕴含了每一个人都将(都会)面对的存在危机,他也在每一个创作者的脆弱的心上射出了一发子弹,然而,也是一次温柔的抚摸

    死亡进行时

    楚浅走在熟悉的街道,一如往常。 “……最近你在做什么……” 两个男人立在一棵法国梧桐底下谈话。叶子轻轻落到楚浅身前,将他们模糊的话语埋进他心间。他们该是久别重逢,他想。 “我...

  • 死亡进行时

    楚浅走在熟悉的街道,一如往常。 “……最近你在做什么……” 两个男人立在一棵法国梧桐底下谈话。叶子轻轻落到楚浅身前,将他们模糊的话语埋进他心间。他们该是久别重逢,他想。 “我...

  • 老师的回复让我感动得有点说不出话来,其实早在阅读《幻影》的那一天,老师的文章就已经给了我力量,结尾的“我相信”三个字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而今天,老师的评论又一次给了我莫大的鼓励与信心,这两个震撼到战栗的瞬间也是我一生都不会忘记的,也希望老师能够一直写作下去,我会做您最忠实的读者!

    套作

    我习惯在星期四午休后的第一节课批改学生的周记。不知为什么,星期四的下午总显得格外阴沉。这大概是一种错觉,盯着胳膊留在桌板若隐若现的印痕,我想,不知何时我的脑海里被植入这样一个...

  • 连续阅读了老师的《扩音器》与《套作》,两篇作品都是以教师为主角,并且展现的都是教师面对职业与爱时的困窘

    作为离开高中没多久(其实很久了,但体感上总觉得还留在那里)的学生,我们完成了对教师祛魅的精神偶像阉割过程,这种阉割经常会体现在将教师作为小说主角时,会有意展现他们的心力交瘁,展现他们的无措与慌乱

    刚高中毕业的时候,我对这种身份背后真实生活状态的揭露视作背叛,这种揭露使我惊讶地发现原来讲台上的那些人离我离得那么近,所以那时候,比起真实,我更喜欢三年来他们在教室里维持的权威假象

    “我不害怕写得太糟的习作,也不会被学生过于怪异的想象吓倒,唯独读到太过熟悉的文章会令我心头一紧”

    所以,学生套作的是不只是托马斯·曼的作品,而是主角的名为人生的作品

    被女生打扰的秘密基地,再到被学生打扰的秘密回忆,我们希望对自己的私密领域拥有掌控感,从若有似无的存在痕迹中,确立自己根深蒂固的偏执(?)念想,我想这就是主角固定在周四下午批周记的原因

    主角在察觉到套作之后,对这位学生展开了全方位的想象,通过幻想,他试图在这种突然的看似毫无缘由的侵犯中找回脑内的掌控感。老师笔下的人物是非常鲜活的,连贯而逐步深入的心理描写令人信服,使人物的焦虑穿透屏幕直接分享到我身上,我经常会为这样因为小事陷入不安而过分揣摩、自我怀疑的人物共情

    老师对文字是作家的孩子的描写,再结合学生的套作行为,使我想起借腹生子这个词(?),主角将布置周记视作与学生的互相折磨,而这位套作的学生,则选择了更为刺激的折磨方式(挑衅变调戏,狡黠小学生强制爱),他们的人生借一位遥远作家的文字互相交织,就好像从彼此的腹中生出了对方,而那《魔山》中的片段是他们共享的脐带(打住,别联想得太阴暗了)

    我非常喜欢禁忌之恋之中的博弈环节,更别说其中还有权力颠倒,他们两个人的对峙场面堪称教科书级别的拉扯,太好味了,老师别太会写了🥺

    老师精心铺设的解谜场景我也特别喜欢,李绍就是老师的文字游戏我没有解开,但玻璃上我眼睛的倒影中有你的倒影的场景简直太美了,确实是非常电影感的镜头

    在没有阳光的阴沉的日子,学生一定认为一双漂亮的眼睛比日光灯管要耀眼,而老师却看不到自己的眼睛,只在窥探学生时才短暂看到它的漂亮的倒影(情人眼里出西施,在爱你的人的眼里你最好看,行了别说了),然而,最终,他无法容忍这眼中的杂质,继而在自我否定中,在那头顶的晃眼白光中溃败了(被学生爱上犹如碰瓷,当然,老师换了个更文学化的词汇,即套作)

    舞台似的讲台上,坦白真实等于自渎,很遗憾教师还是沉默拒演了(你想看的情节换个网站再看好么),我要是小孩看到老师因自己的隐晦表白而大惊失色,一定会在心中窃喜三天三夜(就这样带入)

    读完后,感叹于老师对短篇小说节奏的把控已然炉火纯青,实话说,其实老师的每一篇小说都让我觉得值得更多人欣赏!!!

    套作

    我习惯在星期四午休后的第一节课批改学生的周记。不知为什么,星期四的下午总显得格外阴沉。这大概是一种错觉,盯着胳膊留在桌板若隐若现的印痕,我想,不知何时我的脑海里被植入这样一个...

  • 才看到老师补充的图片,这部分的解读太精彩了😭已存入相册并点了收藏🥰

    审判

    【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在被押上审判台之前,他从未想过法庭会是一片漆黑的环境。他知道法官就在他对面摆着严肃的脸,睁着一双审视的眼睛,一双深邃的,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够洞察他身上无...

  • 再次收到ln老师的评论了(喜极而泣中),老师说这篇评论写得比《拯救计划》那篇要早但因为担心把握不够而没有发出来,我是特别懂这种感觉的,因为我也把握不太住ln老师的作品(老师写得太好并且涉猎很广,老师将自己文本中高明的化用自称为夹带私货),所以是会有所犹豫的

    然后就是要再次表达我对老师评论风格的喜爱,真的完全不用改的(当然老师想尝试别的风格也完全没问题)

    关于老师说的“拖节奏”,其实选择克制的笔法有时候是因为笔力不足(我就这样),老师常有的那种细腻而深入的描写,如果让我来模仿那将是天大的灾难

    特别喜欢老师对主角个性的觉察,是的,他是一个习惯了服从的人,他的狂热是长期麻木下的错位觉醒

    注意到老师对于天上来的这四个字产生了疑惑,我想了下还是不把我的本意说出来比较好,因为老师的揣摩深度已经足够与这个设计匹配

    总而言之老师的解读非常优秀,能读到这样的评论超级开心哒🥺

    审判

    【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在被押上审判台之前,他从未想过法庭会是一片漆黑的环境。他知道法官就在他对面摆着严肃的脸,睁着一双审视的眼睛,一双深邃的,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够洞察他身上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