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老子给我们讲述的是悟道法门。他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述。 第一、虚和静是一把入道的钥匙,先让大脑熄火,什么都不去想。就像佛经中记载的佛祖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悟得三法印,其...

这一章老子给我们讲述的是悟道法门。他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述。 第一、虚和静是一把入道的钥匙,先让大脑熄火,什么都不去想。就像佛经中记载的佛祖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悟得三法印,其...
这一章老子告诉了我们几个重要的人生道理: 第一,有道人的境界 老子承接上一章的内容,讲解领悟了“道纪”之人的情貌特征。他称赞得道之人的“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对于古代那些善于...
草木凋落秋萧瑟,思君不见肠寸断。 长留不归究何因?言尽泪落弄弦琴。 丝丝哀怨似轻吟,泪湿衣裳解罗衿。 皎皎明月似我心,星河沉沉始向君。 君若归来少别离,何忧牛郎会织女。
潇洒出尘比青云,洁身自好志趣高。 千秋寂寞谁欣赏!青黄反复染凡心。 今有周颙学遁世,混于草堂充隐士。 风度之高胜于阳,志气之凛盛如霜。 诏书既到志向改,前倨后恭意洋洋。 铜印...
从本章开始,老子转从物理的境界来辩道,与十三章所讲,因物理世界的情物,而困扰于世俗的宠辱,从而生起得失之心。并以此进一步了解到宠辱的发生原因,都是因为我们“有身之累”而来,也...
首先老子用“宠辱若惊”给我们提出警示。 人之一生,何其艰难,而我们若是想在其间行走自如,对宠辱二字便要做到得之不惊,失之不惊,这样便不会让我们在人生中患得患失,从而失去真正...
浩浩汤汤长江水,背而行之始金陵。 隐隐归舟影点点,离离江树淡墨痕。 回望天际难辨客,辞别旧乡不知归。 出牧宣城既遂愿,借玄豹姿爱惜名。 避世远遁非我心,幽栖远害自宽解。
要人们对于声、色、货、利以及口腹之欲,要加以节制,不能任性而为。那我们要如何去做呢? 一、片面与主观有碍我们的进步 我们只有放下这些障碍着我们内心的各种欲望,才能有空间去容纳...
要我们能够看到“无”的常在,能够意识到“空”的重要性。 日本明治时代,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禅师法号南隐。有一天,有一位很有学问的高人,来学禅问道。双方落座后,这们高人虽然言语比较...
山水诗派灵运始,闻有名篇山居赋。 堪称旅者一大家,见诸史册第一人。 灵运托病辞太守,会稽石壁处精舍。 写景抒情精而工,遐思逸想悟玄理。 景抒虑澹物自轻,情真意惬理不违。
读《道德经》要是积极向上,热情又是飘逸潇洒的。要有辩证统一的思维,这才是真正的道家思想的内涵。 天下所有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事物或状态在当下确实都很美好,但是当这些美好的事...
关于《道德经》的解读,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说谁对谁错。与我们个人而言解读的有道理,通俗易懂,而且又实用,就是对的,因为我们学习任何东西,其目的都在于学以致用。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