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2.3《蚕长大了》教学反思

学生基本上都发现蚁蚕和幼虫相比,颜色由黑变白,身体在变长变粗。但是学生在观察蚕的整体形态时,对头部、胸部、腹部的分区观察不系统,如忽略头部触角的触觉功能、胸足和腹足的作用。这可能与我没有充分充分引导学生观察蚕进食、蠕动时身体结构的协同变化,如咀嚼桑叶时口器的开合、腹足吸附物体的动作、胸足靠近头部,可以把持桑叶协助口器进食。

改进策略:分步观察法:用“头部到尾部的顺序拆解观察任务,配合放大镜和视频慢放,聚焦关键结构(如触角、气门、腹足)。关于身体各部分的作用,通过提问“蚕如何找到桑叶?”“为什么能倒挂在桑叶上?”,引导学生关联结构与功能。

学生不知道如何通过尾角判断蚕的身体健康状况,我提问“健康的蚕尾角是什么样的?你发现过异常吗?”引导学生回顾观察记录,对比健康蚕与病蚕尾角的颜色(如是否透亮)、形态(如是否僵硬或下垂),同时为学生提供“尾角状态-健康状况”对照图(如健康尾角直立有弹性,病蚕尾角泛黄软塌)。最后强调尾角仅是健康判断的参考之一,需结合食欲、运动、身体颜色变化等综合分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