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论语?
《论语》一书几乎囊括了所有常用实词、虚词、通假字、句式以及词类活用现象,可以为学生阅读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熟读《论语》可以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怎样读论语?
第一,理解书名的含义及来历。
许慎《说文解字》训“论”为“从言,仑声”。“仑”的繁体字为“侖”,下部指编排典册。“论”读lun2,是“编纂”的意思。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讲“《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第二,做好整体阅读规划
《论语》全书共20篇,512章(注:杨伯峻《论语译注》分为512章,其他版本分章定数各有不同)。每天阅读五章,用100天左右即可读完一遍。但论语中有很多的经典名言可以数字阅读之后可以反复的阅读。
第三,学会使用序号来检索。
杨伯峻版本的《论语译注》中有序号检索。例如8·1指的是第八篇《泰伯篇》的第一章。根据序号检索可以非常便捷,若是能看到序号即说出片名,就说明非常了解全书的篇数了。
第四,准确把握《论语》中的重要概念。
论语有许多核心概念。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孔子词典》中收录了400多个概念,核心概念有几十个,例如“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耻”“道”“德”“命”“勇”“智”“成人”“君子”“小人”“士”“敬”“学”“习”,等等。《论语》之篇与篇之间,章与章之间看似没有逻辑关系,但是可以通过核心概念去分类汇编,把握整本书的重要概念。
第五,使用“内证法”。
例如《论语》中有“三十而立”,怎么理解力呢?可以参照《论语·季氏》中的“不学礼,无以立”,《论语·泰伯》中的“立于礼”以及《论语·尧曰》中的“不知礼,无以立也”来理解。
再如“仁”的含义非常丰富,如何理解呢?《论语》中记载了很多学生向孔子问“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樊迟的资质较鲁钝,孔子对他就只讲“仁”的最基本概念——“爱人”。仁从爱人开始。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司马牛因“多言而躁”,孔子就偷换了一个概念,把仁换成了仁者,是想要告诫司马牛做一个仁人要说话谨慎。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仲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体谅别人的难处,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子贡问仁。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子贡有志于仁,每天都想博施济众,但徒事高远,眼高手低,不知从何做起,孔子就教他从自身做起,可以说教给子贡一个“行仁之方”。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是孔门第一大弟子,具有很高的德行,孔子数次称赞“贤哉,回也”,表现出对颜回的信任和嘉许,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言行视听,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的规范。
这就提醒我们要想全面准确地把握“仁”这个概念,就要把握孔子每一次回答的侧重点,弄清楚孔子是从哪个角度来答的,把这些不同角度结合起来才能更全面理解“仁”的内涵。
第六,了解相关的人和事
论语中涉及一百六十多个人物,还有许多历史事件。读《论语》不仅是语言学习,更包含政治、哲学、历史、经济、教育及礼乐文化等,是一个丰富立体的文化宝库。
第七,清楚《论语》中人物说话的“大语境”和“小语境”。
“大语境”就是历史文化背景,如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的很多感慨是针对现实弊端向统治者“君子”提出的。“小语境”是指一章之内有若干小句,章的主题往往决定了小句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