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这两课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和进阶性,我是合起来上的。首先出示摆钟,让他们观察结构,认识特点,然后思考之前就提到的摆的等时性是什么意思,然后借助实验来验证。我准备了一个一分钟摆钟摆动60次的视频,学生能够发现一分钟摆动60次,那是不是一次1秒呢?我又让他们继续观察在这一分钟内的随机一段摆动,截取相同时间,如20秒,对比随机一段摆动次数是否相同,从而验证出摆的等时性。这时再出示另一个自制的摆,让学生预测,这个摆在20秒内摆动次数也会是20次吗?学生会有两种猜想,趁热打铁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束发现,来个摆20秒钟摆动次数并不相同,那摆的等时性只针对同一个单摆。接着引导他们思考:不同摆之间影响摆快慢的因素是什么?由于黑板上有摆的结构,他们很容易想到可能与摆绳、摆锤和摆幅有关。考虑到他们对摆幅的改变不容易控制,这个因素是我进行的演示,剩下的是他们进行的。
在探究改变摆绳长度时,由于一共要做9次实验,我给每个组的定时是30秒,但是他们花了很多时间都没有完成(课堂上给了十多分钟),不是绑钩码出问题,就是绑摆绳出问题,又或者铁架台太过摇晃。考虑到实验效率我进行了改进,提前绑好钩码,每个组的摆绳长短不一,不要求每个组都改变三次,但是保证全班有长有短,然后整理出班级记录表,让他们分析与摆绳长短的关系。这样既方便学生操作和记录,又提高效率。后面再继续研究摆锤质量的影响。
关于摆锤质量,课堂上是挂了三个钩码,实验结果还是会有细小的偏差,我引导他们分析原因,可能是钩码多了,空气阻力过大,或者是摇晃太厉害,铁架台不稳等因素,此外细心的小朋友会发现,钩码竖着挂的越多,摆长其实越长。但是这些其实会影响学生的判断,他们会觉得有轻微影响。这个问题还值得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