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研读的文章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第13篇《评分应当是有分量的》。文中详细阐述了关于教师如何给学生评分的问题,对于教师的实际工作,具有很强的操作指导和意义启示。
先前我们常说,“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评分,是我们教师日常工作的常见评价学生方式。通常使用在对学生坚决段测试和对于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等的评价方面。我们的评分原则,往往是“对分不对人”,题目错了就是错了,没有还价的余地。然后根据学生的得分情况,绝对对学生表扬还是批评。
文中阐明的观点是非常清晰的,那就是:只有当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相信任和怀有好意的基础之上,评分才能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和思考。学生如果不信任老师,评分的实际价值就大打折扣或者可以认为没意义。
本文中,苏氏列举了几个我们评分要注意的内容:
第一,评分的次数要少而有分量,有意义。评价学生要全面,要分阶段评分,要一定的时间长度。
第二,如果学生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和情况而没有能力掌握知识,我是从来不打不及格分数的。
第三,如果你看出学生的知识还比较模糊,在他们关于所学的事物和现象的表现中还有些不明确的地方,那你就根本不要给予任何评论。
第四,应当避免提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要求学生准确无误地重复教师所讲的东西或者从书本里背诵的东西。
总结起来,应该有这样的认识:教师给学生评分,是基于师生的互相信任,不是教师的居高临下的评价,而是基于学生先前一段时间内的综合表现基于一个合理的打分,这样的打分,不是随心所欲的,要有分量,宁可少不要泛,不要轻易给学生打不及格,评价的内容,不要简单背诵,要是学生已经实现“知识的转化”的内容。
把苏氏观点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得到的启示非常的明确,那就是:分数是一把双刃刀,可以激励学生、肯定学生,同样也可能打击学生的自信。所以,面对着分数这把宝刀,我们要慎重对待,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使用的时候要做到宝刀慎出鞘。
还要引起我们教师注意的是:评分,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是一种促进学生成长的一种手段。虽然目前的教育环境,仍然是以分数作为甄别和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但是,分数的功效,不应该被无限放大。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不仅仅是为了选拔,更重要的是育人!分数不是唯一,分数只是手段,可以促使学生成长进步的方式,所以,需要教师多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习惯、个性品质,只有这样做了,我们的评价才能激励学生、引导学生。
当前正在实施的五项管理和双减政策,都在力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这也是促使我们转变对学生评价方式的时候了,可喜的是我们的一二年级已经实现了无纸笔的考试方式,其他年级的日常中,考试的次数也被严格的限制了。这与苏氏关于评分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我们老师要清醒的认识到:正确使用评分的武器,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成长,实现教育的立德育人功能,这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