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基础教育的老师,要按普遍的原则去做,要有基本的方式,可能在教学能力上也会有些缺陷,但某些素养不能缺。我在杭州参加“千人万课”活动时,听过上海的朱煜老师上课,他听学生叙述时特别有耐心,他不会忙于纠正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纠正。而有的老师一听到学生结结巴巴,就会替学生说;有的老师听学生话语重复,就替学生删减……他不会。
我想说,作为一个教师,无论性格怎样,你都需要有一种专业的耐心,一种专业品格,而不是教师的个人品格。为什么说专业耐心很重要呢?学生明明错了,为什么不马上纠正他呢?也许纠正了,他们马上就会改过来。那是因为我们老师没有明白:真正的成长都是内在性的成长,你纠正了他们,并不等于他们真实的成长了;但如果是他们自己纠正了,那就是一种真实的成长。有时被纠正看起来好像很快捷,但这个“快”恰恰是很慢,是你让他“慢”的,他自己真正领悟到了应该怎样,这才是快。
所以,如何评价学生?我们评价的依据在哪里?有的是天性,有的是成长的环境影响。我在做家庭教育咨询时,有家长会问:“孩子做作业很慢,吃顿饭也慢,怎么办?”我说不着急,我们经常会担心:“现在孩子吃饭都这样,以后怎么办?”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人是会成长的。人的成长不一定是线性逻辑,你现在这样,将来会那样。人到了一定年龄会领悟、自省:唉,我做事太慢,不能太慢了。另外还有任务驱动,比如今天坐早上8点的火车,7:40,你一定得到那个地方,这就有任务驱动了,这就是一种责任。
在小学教育里,我们要避免这样的思维:孩子现在这么差,以后一定会更差。其实教育不完全是这样的。也许有人会说,依这个逻辑,那就没有改变的必要了。其实在我们的教育里面,需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多讲故事,少讲道理。因为故事是让人去慢慢领悟的,而道理是直接让人去接受的,讲故事肯定好于让人生硬地接受。实际上,每个人都会从故事里读出一个“我”来。老师只要多讲故事,就能让孩子得到启迪、反思,让孩子逐渐变得越来越聪明。我相信的是温润而缓慢的影响。
故事可以启迪人,引发联想,并转化成另外一种思维。老师讲故事,要随时随地讲,要能信手捏来。我们要经常这样想,今天我们培养的人要有故事力。故事力,也是教师需要具备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而这些恰恰都是基于人性的。人的天性里就是喜欢故事,并能从故事里得到启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