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孝道”(二)
先看“生”的时候如何孝顺,就是如何“事生”。
“事生”最基本的是“奉养”。首先是养亲,即养父母之身,要保证父母的吃和穿。赡养父母是子女最基本最基础的责任和义务,子夏说:“事父母,能竭其力”(1.7),就是要尽力地去赡养父母,满足父母的生活、温饱和健康,要做到尽心竭力。
其次,是要尊敬父母。“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7)子游向孔子请教行孝之道。孔子说:“现在所谓的行孝,只算的上是养活父母。甚至于就连狗与马,一样都能有人养活。如果对父母没有敬心,这又如何去区别呢?”紧接着,“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8)子夏向孔子请教行孝之道。孔子说:“难在当子女的脸色上。有事情就让年轻人代劳,有酒菜食物就让年长者先吃,竟然就认为这是孝了吗?”从饮食上供养父母,在“孝”的义理中是最基本的、也是最为低级的层次。如果,只养活父母,对父母不尊敬,在父母面前表现出不高兴,甚至顶撞父母,即使是每一顿都给他们酒肉吃,不让他们做事情,也不能算做到了“孝”。要“敬”,要经常在父母面前表现出愉悦的面色,要有真诚喜悦的态度对待父母,才算是“孝”。
其三,是养父母之心。除了“无违”,不违逆父母之外,孔子认为,为人子者不要给父母增加精神负担,让父母为自己担忧。“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2.6)不要让父母为自己担忧,这是“孝”的一项重要内容。要保重自己的身体,不要使有所疾病,而让父母担忧,更不能陷入不义而使父母担惊受怕。孔子还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4.19)在古代的条件下,出远门很辛苦,不安全,为父母的会担忧,就是常言说的“儿行千里娘担忧”。俗话说“母活一百岁,长忧八十儿。”想到父母忧虑我们什么,然后把这些事情做好,让父母安心才是真正的孝顺。比如,自己的身体是否健康,生活有没有保障,是否成家,是否事业成功,小家庭是否和谐。真想让父母健康长寿,就不能让父母常常为自己担心,要让父母的心静下来,安下来,这是养父母之心。
其四,是养父母之志。不仅仅是使父母在精神上、心理上获得欣慰,达到心情愉悦。父母之志还有一层含义,即是继承父志,完成父业,使父之事业发扬光大。在中国古代,社会产业并不发达,所以“子承父业”是基本的职业习惯。在这种条件下,社会要求一个人继承父志、完成父业,成为理所当然。“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1.11)“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它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19.18)就是这个含义。在孔子看来,孝子之所事亲者,就是使父亲所开创的事业发扬光大。使父亲开创的事业发扬光大,这是儿子的本份,所以也是身为人子最基本的“礼”。
“事生”的最高层次是和颜悦色。对待父母,要怀有一颗慈爱仁孝之心,就必须从内心里对父母充满爱意。子夏问孝时,孔子答到:“色难。”(2.8)日常生活中,倘若对待长辈脸色不好看,心生厌烦,怎么能说是孝呢?子女在尊敬父母的同时,还应在脸色上表现出心底满满的爱。“色”并不是一种形式,而是真实孝敬长辈的情感表现。《礼记·祭义》云:“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意思是说:如果孝子对父母有深深的爱戴,心中就必然充满和顺之气;心中充满和顺之气,脸上就一定会表现为和颜悦色;脸上有和颜悦色,则整个人的态度必定委婉柔顺。
“事生”还应该“友於兄弟”。兄弟之间的友爱,兄友弟恭,和睦相处,使父母感到宽慰和开心,也是“孝”的重要内容。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2.21)有人问孔子说:“您为什么不从政呢?”孔子说:“《尚书》上说:‘孝啊!最重要的是尽孝,友爱兄弟,将此推行到政治上去也是可以的。’在家做到兄友弟恭这也是从政,不然如何才算是从政呢?”孔子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1.6),在父母面前要孝顺父母,在外面要尊敬兄长。弟弟要尊敬兄长,兄长要友爱弟弟,这种兄友弟恭的场面,才能使家庭和谐,让父母高兴。孔子赞颂闵子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於其父母昆弟之言。”(11.4)孔子说:“真是个孝顺的人啊!闵子骞!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长称赞他的话都不持异议和怀疑,没有任何非议。”也就是说,兄弟和睦相处,和乐且耽,父母见了就高兴,心情就舒畅,这也是尽到了“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