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研读的是《给教师的建议》第55篇《逐步养成儿童从事紧张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的习惯》。读完这篇文章,我为孩子们感到悲哀!孩子是属于大自然的,孩子是活泼的,孩子是灵动的;可是当孩子迈入学校大门的那一刻,孩子是属于校园的,孩子是属于教室的,孩子是属于教科书的。孩子像一部机器,摁下开关就开始学习,没有选择的余地。所有的大人都告诉孩子:现在不吃学习的苦,将来就得吃生适的苦。学习真的很苦吗?能不能换种心态呢?
每一位老师都希望所教的孩子成绩好,为了孩子们,老师也是绞尽脑汁,用尽了各种办法;作业的花样像万花筒似的不停地变换,孩子们必须集中注意力听着老师的每一句话,老师要不断提问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回答不上来问题的会要求继续背,教室里笼罩着一片紧张的寂静。在课堂上看似不浪费一分钟,可是这却是一种假象:学生是活生生的人,知识用起来才算是真的知识,而不是我们灌进去多少,得看输出多少。我们是否反思过付出这么大代价换来的结果呢?
孩子不是机器。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让孩子们养成不仅在体力劳动中而且在脑力劳动中克服困难的习惯。不要让孩子感到一切都很容易,不知道什么叫做困难,这样他们就会形成懒于思考的习惯。更不能将孩子困在教室里长达几个小时,他们会受不了这种强度,大自然是最好的去处。如果孩子们的目光暗淡了,就赶紧把讲述的东西来个收场,让孩子们去大自然感受一下气息,或者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让孩子们画画吧,学习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只要孩子们喜欢,都可以。
另外,要注意多运用孩子们的不随意识记。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让孩子感兴趣,吸引孩子才能做到。但是,不随意识记可以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到了知识,确实值得借鉴。如果用思考、情感、创造、游戏的光芒来照亮儿童的学习,那么学习对儿童来说是可以成为一件有趣的、引人入胜的事情,而不是一件痛苦的事。让我们期待吧!